当前位置:首页  >  科室文化

感恩之心让我走得更稳健

来源:2015-10-30

转载自:《复旦人》试刊第6期  李凡


毛颖 教授

毛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国脑血管病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主任,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他似乎有着多种身份光环。105 周年校庆暨学术文化周开幕的那天,他行色匆匆,当我问他最近能否接受采访,他说实在抱歉,明天有六台手术,后天又要出国。他实在是太忙了,匆匆地留下了联系方式,便匆匆离开了会场。

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着种种关于他的信息,看到了病人眼中的另外一个他。

在网络上, 从患者的句句真情中意外地发现:10月24日下午四点, 他加班为一位宁波女患者做了脑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患者家属说:当听到毛医生说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存活几率大,术后的存活率是一辈子,就是那句“一辈子”,点燃了我母亲生存的希望。

患者质朴动情的语句,深深感动了我,或许人常常都是如此,会被一些细节,一些简单的东西触动内心里某个最柔软的地方。那种干练的身影,幽默的话语,睿智的英气,刻画出了一个年轻学者蓬勃的朝气。而正是这种气质,才是最能够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追求与兴趣,是学术发展的前提

“对于大家来说,我建议你从事你感兴趣的学科,不要被其他的因素左右,有可能十年后,原来很强势的学科一下子下来了,但有可能原来较弱的学科又冲上来了。我给大家的建议,不要说现在是赫赫有名就千方百计想进去,进去以后你发现里面的日子不是很好过的,就像生物。另外,要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结合自己的能力合理的选择,说不定 10 年、20 年以后,这个学科因为你而辉煌起来,这也是不一定的事情。”  

高考前, 毛颖已获得了南京大学高分子系和生物工程系两个保送名额,诱惑力是很大的。但是经过清醒思考之后, 还是觉得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他最终选择了高考,整个志愿里都填了医学院,最后,他以超出录取分数线50分的高分,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上海医科大学。 多年过去后,在追忆那段勤奋而执着的岁月时,毛颖不无感慨地说:我的感觉就是执着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是学术发展的前提!

到了今天,身为神经外科颇有名气的医师,毛颖仍然坚持勤学苦练、积极进取。 “任何一项工作特别是动手操作的,都有一个学习曲线,任何一种工作你做到一定程度才会突飞猛进向上发展, 手术几十台、上百台的重复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美国有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虽然不富,但却是神经外科医生心中的圣地, 因为那里有神经外科医生们心中的偶像 Spaitman,神经外科血管手术的规则、技巧都是他所创立的。今年四月,毛颖有幸去那里“朝圣”,看到手术室门口立有一块牌子, 上面标注了那位偶像总共做了动脉瘤手术的数目,数字一天天地增加,当天的数字为5202例。为此,他深深震撼,深深体会到,一个医生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反复和重复过程的考验,想要成为一个强者,就必须勤奋刻苦,努力工作。他充满信心地说:“我得不懈地追求。”

感恩之心,让我走得更稳健

“刚刚谈到文科、理科和医科,我刚刚还说了一个笑话,有一个外科医生,一个工程学家还有一个经济学家,他们在争论世界刚创世之初是谁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外科医生说肯定是我起了最大的作用,什么道理?因为亚当取了一根肋骨造夏娃,取肋骨的工作肯定是外科医生干的,我肯定是亚当和夏娃之前的。然后工程学家说是我干的,为什么?因为开天辟地的事情是工程的事情。经济学家说是我的事情,因为在开创之前是一个混沌阶段,是我们经济学家干的。呵呵,这只是个笑话而已,我没有对经济学家有任何贬低的意思。”

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学者, 毛颖教授的话语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展现出一位当代年轻学者的活力。

讲到关于自己当年在英文班和出国留学的经历时,毛颖说:“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的英文班,那个班是个教学试点班, 老师用英文上课, 没有中文指导。 那阶段印象很深,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英文功底。这个英文班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帮助,后来到美国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我发现以前的英语功底就发挥作用了,一般来说,刚到美国的国人可能会有一些语言上的冲突或者不适应,有点麻烦,但是我去了以后可以跟那些医生打成一片,好处是我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派对,你跟人家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其次参加派对,不用做饭了。呵呵,这就是间接的好处了。”

每次提及自己的导师周良辅教授, 毛颖仍像一个青年学生一样, 字字句句中,都是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他还记得老师带他做第一个急诊动脉瘤手术的情景。急诊动脉瘤开导非常复杂,手术中血管瘤如果夹破了, 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夹住的话,那就是病人治愈了。急诊病人刚刚出血伤口还在渗血, 所以风险非常大。他还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周院士带他做了第一例急诊动脉瘤手术,如果不成功, 很可能大家以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尝试这个工作。幸运的是第一个成功了,第二个也成功了,以后就成为了手术常规。目前在全国范围里,都公认急诊时期一定要把动脉瘤夹掉, 可以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 “这个技术的规范是我们来引导, 我们在这方面是一个领导者和领先者。”毛颖教授在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脸上充满了对周院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或许, 感恩这两个字能够最完整地概括出毛颖作为一个睿智而谦逊的年轻学者,对于恩师、对于父母、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恩之心,对领军人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今天能够参加顶尖的学术交流, 证明自己在学术上比别人成功很多,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的老师。医学是积累的学科, 是在前人肩膀上搭建生命探索的天梯,如果缺了某一环节,天梯就没有办法延长。 我一直记得手把手教我的老师,其实在成长过程中,我的导师总是非常宽容地关注着我的成长。 当时觉得自己的搭桥手术我后来查文献的时候, 发现他在 80 年代的时候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果现在有一点点进步的话, 我觉得这都是在我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的, 我想作为一个青年医务工作者来说,心中常怀感恩之心可以使我们走得更严谨,更稳健。”

与病人沟通,是一门学问

“评价外科医生能力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说法:第一种,这个外科医生会写paper,你让他开刀开不了。第二种,这个人天天在手术室,你让他写文章很难,但是开刀非常好。还有一种外科医生就是天天开会的,其实这个是非常厉害的,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善于交流,可能名气比开刀的医生名气更响。我不贬低任何一种外科医生,但是最好的方法把三者结合自己身上,这样的话,就是医学大师了。能够在当中某一方面有特色的话,我相信也可以成为医学大家了。”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治疗方案要得到病人的认可, 必须要合情合理地与病人交流, 让他们理解不同治疗方案所带来的成效,承担的风险。浅显易懂地和病人沟通,是一门学问,也体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他总结道,用通俗语言和病人交流,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手术案例来传达信息:“比如动脉瘤,我们成功地治疗了赵本山, 我们告诉病人和赵本山患的是一样的病, 病人马上理解,而且对你有非常大的信心。 和病人讲困难的时候,告诉他,你中风的时候和日本原来的首相是一样的,他们治不好,你估计也很难治愈。这是一个沟通能力,你可以让他正确理解他的情况。”

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要有严谨的态度。比如,和病人谈话,医生就不能说太肯定,99% 可以把刀开好,但不能跟病人说 99%,而是要把病因告诉病人。否则会给病人太多的信心, 也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毛颖依然忙碌、奔波在手术台和讲台之间, 将自己那种特有的魅力和气质,传播给自己的患者和学生。医生,影响的是患者的身体;教师,影响的是学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都对他们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气质对周围群体的影响,远远大过任何言语任何文字, 这种影响是由内而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同时也是力量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