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进社区 先得通“心路”
来源:2015-11-26
首诊在基层、小病进社区,是分级诊疗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便民措施。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让社区有医院才行,原有的医院可能要扩建,没有的要新建。正因如此,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希望以此来打牢基础。然而,居民对于送上门的这种便利并不买账,这多少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居民反对在社区内新建医院,根源在于“邻避心理”,尽管他们知道在此建医院是合理而必需的,只是他们心里有种种担心无法释然,比如担心医疗垃圾将造成环境污染,将增加感染疾病的概率等。且外来人员增多,可能影响居民休息,也会占用公共空间。他们不会反对就近看病,但难免希望医院与自家保持一定的距离。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工作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居民产生类似的抵触心理。
看来,医院进社区先得通“心路”,“心路”不通,就算强行建起来,居民隔三差五地“找点麻烦”,医院连立足都难,哪还谈得上医患和谐?首先,要尽量打消居民的顾虑。项目公示,别只张贴一纸公告,告诉项目内容和规模就了事,应着重针对医疗安全及扰民等居民关切的话题进行答疑释惑。但光“耍嘴皮子”还不行,得在项目设计中体现和谐,在防范措施中确保安全,在医院运作上凸显亲民。这些工作做实了,居民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要尽量增加医院带来的好处和便捷。社区医院是用来服务居民的,怎么服务先得说清,不妨为居民绘一张医疗服务的蓝图,把居民所能得到的好处一股脑地告诉他们,让居民认为值得为此做出让步。
抵触情绪是一个变量,居民的态度出现逆转时,医院进入社区才会少有抵触。而进入社区仅仅是开始,社区医院建成之后,则要不断增益避害,用优质的服务争取民心、疏通“心路”,久而久之,社区医院就会完全融入社区,成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