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ICU急救设备:捍卫生命的最后防线

来源:2016-01-28

关注医疗设备创新
ICU急救设备:捍卫生命的最后防线

        重症医学科(ICU)是挽救危重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各种高精尖技术设备最集中的地方。日益精良的ICU急救设备,为命悬一线的危重症患者筑起了捍卫生命的钢铁长城。
        监测设备:帮病人“说出”难言之语
        患者身上连着各种导线和管子,导线另一头连着多种监测设备,显示屏上红绿色数字、曲线不断变化,是ICU里最常见的一幕。各种监测设备是医生临床观察的延伸,能够帮助医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病情,做出定量、定性的诊疗决断,更准确地把握后续治疗干预的方向。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大为教授说,重症患者往往无法言语,但先进的监测设备可以用症状、体征等各种参数与医生“对话”。
        受辐射隔离条件等限制,ICU内无法进行常规CT检查,但重症患者转运出ICU接受CT、磁共振等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极大。近年来,这部分体外监测设备也在从ICU室外向床旁迁移。刘大为说,基于生物电阻抗特性开发的电阻抗CT可以在病人床旁进行,由于人体肌肉、脂肪、液体等不同组织导电性能不同,据此可以画出类似于CT的图像,甚至能够反映患者呼吸时体内气体比例的变化。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CU主任许峰教授则提到,美国已经开发出像小暖箱一样的“磁共振移动舱”,可放到ICU病房供患儿使用。
        大脑功能和代谢监测一直是ICU监测的难点和重点。许峰说,用于脑功能监测的微创“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技术已经列入美国儿童创伤指南,这一技术手段对更好管理脑创伤后颅内高压的患儿具有决定性价值。脑外科医生在手术的同时可将一个微型传感器放入患儿侧脑室,医生通过体外颅内压监测仪可以直观看到患者颅内压状态。当颅内压超过正常域值时,就可立即采取干预手段,避免对脑功能的损害。
        传统的血气分析测量氧饱和度,只能反映机体情况,在脑代谢监测方面,最新的经颅脑氧饱和度监测为医生提供了好帮手。许峰说,已在该院成功实现临床应用的这一最新技术,2015年年初才进入中国市场,能够对脑氧饱和度进行更准确的判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脑氧饱和度极低接近死亡边缘时,患者可能处于脑死亡状态,这为器官捐献脑死亡的判定提供了更多新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监测手段。
        治疗设备:提供更精准生命支持
        重症患者命悬一线,病情变化在瞬息之间,因此治疗必须准确、有效,干预性强,确保直中要害。目前,ICU内可实现对患者呼吸、循环、内脏器官、大脑等全方位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设备对定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刘大为说。
        呼吸机是ICU治疗的必备利器,但机械通气损伤性较强,容易造成肺损伤。使用呼吸机,需要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综合考虑,借助技术手段给予更精准的治疗干预。“婴儿肺活量小,与成人相比,机械通气设备的技术参数要更精准、灵敏度要更高。”许峰举例,成人呼吸机的潮气量最低可设定到50毫升,但这个通气量对于婴儿而言过大,“肺可能被吹破”。适用于婴幼儿的呼吸机潮气量更小,有的呼吸机能支持体重在2.5公斤以下的患儿,潮气量最小可达10毫升。
        血液净化技术是ICU常用的另一重要生命支持手段,可有效改善水负荷过重患者的病情。刘大为说,利用体外血液净化设备,可以有效实现血液成分的去芜存菁,并精确控制水分析出量,避免患者机体失衡。
        在循环功能支持领域,能够同时对心脏和呼吸给予支持的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近年来在ICU大显身手。利用体外循环支持装置,这一技术能够“跨越心肺”给予患者生命支持。对于肺功能不好、体内缺氧的患者,可以采用“从静脉到静脉”的ECMO治疗;对于心肺功能都不好的患者,则可使用“静脉进、动脉出”的ECMO技术,实现对患者心肺功能的针对性治疗干预。
        “如果只是呼吸、心跳的恢复,在医学上并不是成功。”许峰坦言,脑复苏是ICU治疗的难题,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功能复苏,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目前,脑功能的保护如亚低温治疗技术的开展,给患者提供了有力的生命支持。
        数据错误比没有数据更糟糕
        刘大为指出,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病人通过各种参数能够告诉医生的话越来越多,但单一数据对决断治疗决策缺乏价值,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信息平台,将大量的监测数据整合管理,让ICU监测设备尽快迈入大数据时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工结合,长期推动。
        因准确性更好,目前ICU监测设备主要以有创设备为主,而近年来无创监测设备的准确性逐步提升。刘大为认为,无创监测是趋势,但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糟糕”。
        “对干预精准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刘大为说,治疗设备的发展核心依然是提高干预的准确性、有效性。比如,ECMO技术在器官移植中也有应用,但ICU应用此技术更侧重于对患者原有器官功能的恢复,而不是替代器官。这就需要把细节了解得更清楚,进一步细化功能,对器官进行选择性支持。目前,国外有相关设备应用于临床。另外,ECMO技术的创伤性仍不小,对降低创伤,临床有极大需求。许峰则提出,ECMO技术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且治疗费用高昂,目前主要限于在国内部分大城市医院开展。
        刘大为说,他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医院新建ICU,需要买什么设备”。他的回答是:“你的病人需要什么设备?”刘大为说,ICU对设备高度依赖,设备的技术进步与学术进展紧密交织,先进的设备能够帮助医生看得更远、更清楚,对病人和疾病的了解更深入。“但ICU绝不是高精尖设备的简单堆砌,病人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再先进的设备,医生首先看的还是病人。”
        许峰认为,ICU尤其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协作,ICU医生不能只会按各种设备的按钮,更必须掌握人体各器官功能状态,工作侧重点是如何维持器官功能,为专科医生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ICU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不能以单一器官、功能为出发点,要关注患者生命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