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穷孩子爱学医”背后是坚硬的现实

来源:2016-06-30

       医患关系的紧张,让很多医生觉得自己“入错行”。不过,对于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医生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广东医科大学近年来贫困生的比例已超过30%,3个学医的孩子当中,就有1个来自贫困家庭。(6月28日《广州日报》)
       在一个盛行“标签论”的时代里,“穷孩子爱学医”让人五味杂陈。传统社会备受推崇的医生职业,却在现代社会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一方面,医生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另一方面,医患冲突层出不穷,降低了医生的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感都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一些“有门路”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改弦易辙,而那些“穷孩子”依然将学医作为改变命运的热门渠道。
       “穷孩子”要想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学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医虽然辛苦,但付出就有回报,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让医生依然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好饭碗”。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实现阶层跨越,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就是最大的希望所在。毕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就此而言,“穷孩子爱学医”既有坚硬现实挤压的客观因素,也有寒门子弟价值信仰的主观因素。
       应该看到的是,“穷孩子”学医也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一些出身贫寒的医学专家在回顾从医历程时,往往会谈到儿时遇到的某位医生对他们触动之大。贫穷的家境、对医疗的渴望,以及治疗显效对贫困家庭的巨大意义,让他们切实领略到了医学的美好。与此同时,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对底层生活的了解同情,又会促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为患者提供更周到、更人性化的服务。
       所以,“穷孩子爱学医”的背后,既有对社会公平的利益诉求,也是对向上流动的渴望。让流动的渠道更加多元畅通,让人生少一些定型多一些突破,让“穷孩子”的出路多样化,应该是社会各方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当医生难,想当医生也难”的现实世界,医生的培养周期长,实现梦想除了个人努力,外在的支持必不可少。如何帮助他们缓解经济上的压力,顺利完成学业,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