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 愿救两万人 ,造十四万级浮屠
来源:2018-08-21
五 四 九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徐斌
愿救两万人
造十四万级浮屠
人 物 介 绍
徐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Juha国际神经外科中心名誉副院长,亚洲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CNS)理事,多个国家级专业学会委员,多本国际杂志评审专家。擅长脑、脊髓的血管性疾病:包括烟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狭窄、硬脑膜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髓周瘘、脊髓动静脉畸形等。同时具有优秀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介入技术,特别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已完成4700余例,代表华山神经外科在多次国际及国家级会议及国外会议中进行开颅搭桥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直播演示,并被包括美国BNI主任M.T.Lawton、芝加哥大学医院主任F.Chabel、全世界第一例脑血管搭桥所在地苏黎世大学医院主任L.Regli、ACNS主席Y.Kato等多名国际顶级脑血管病专家亲临手术室观摩手术。2016年获得第三届动脉瘤精准夹闭比赛冠军。2018年受邀在印度进行网络直播手术。2007年在国际上首先命名了EDMS术式,被公认保持着脑血管搭桥数量、速度等多项世界纪录。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下午还有四台手术,我们趁着中午抓紧聊。对话居然从李小龙开始,我们都热爱的功夫巨星。“在近现代武术家里,我推崇李小龙,他的武技是有哲学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神外手术,尤其是对付烟雾病这样耐受性差的血管病,时间就是最大的敌人。”说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手臂,粗壮有力,肌肉虬结,而一双手,手指好像有灵魂一样,骨节分明,修长有力,指尖会说话。
我们聊截拳道,聊咏春,还有“李三脚”,我惊讶地发现,他对武学也有不俗的见解,而这种见解,被妥妥地移植到他的刀法上。“真正的武术并复杂,武术的本质就是——应出拳时直接发出一拳,应出脚时简单地踢出一脚。那么,神外手术的出刀也是一样,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要有。而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事实上,在脑血管的治疗领域,他在国际上享有盛名,2007年就首先命名了EDMS术式,被公认保持着脑血管搭桥数量、速度等多项世界纪录。
徐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擅长脑、脊髓的血管性疾病:包括烟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他擅长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在多次国际及国家级会议中进行开颅搭桥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直播演示,并被包括美国BNI主任M.T.Lawton、芝加哥大学医院主任F.Chabel、全世界第一例脑血管搭桥所在地苏黎世大学医院主任L.Regli、ACNS主席Y.Kato等多名国际顶级脑血管病专家亲临手术室观摩手术。
对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人类,进行最具挑战性的颅脑外科手术,他认为,显微搭桥领域一定是人类捍卫自身优势的最后防线之一。“尤其是触觉领域——人类赖以区分于动物界的双手,它所具备的亚细胞水平的触觉感受器,再加上对其有目的的感知基本功的扎实训练,恐怕不是能被轻易打败的。但是我们要不被打败,也必须要勤学苦练才行。”
他有自己的训练方式,比如用刀,他会用一叠方格作文纸,用圆刀或尖头刀,事先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要切开几层纸,距离、直度、弯曲度如何,然后按设定的目标切下去,再检验成果。从一开始找感觉,直到最后切开半层纸。
比如用针,他说有趣的训练是手机的斯诺克游戏,完全凭感觉操控方向和力度,拇指和食指代表不同的选手对打,训练各自的力度、速度和方向准度。
比如手的稳定度。他从不用手托和头架,但是高倍显微镜下手却能保持稳定。他说,秘密是平时不被注意的小指,让它轻轻倚靠在骨窗的边缘,既是整只手的稳定器,又是拇指食指和器械头端在显微镜下的定位仪。
在血管吻合技术上,他的“最简化吻合法”,最快完成吻合的纪录是六分钟以内,整个手术平均时间在90分钟以内。这样的技术是一天内在三个手术室完成九到十台手术,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搭桥手术4700余例,在显微镜下打结超过10万个。他说自己的目标是能在职业生涯中拯救两万条生命,如果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愿依靠自己的双手,造十四万级浮屠。
我们又说回到李小龙。他说,刀法和拳法是一样的。“截拳道是一种哲学思考。得到了哲学思考,武功就不再是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它会一下子变得很灵活。你就可以创造一种程序,而不是遵循既有的程序。一个出师过早的武学天才,迫使他必须采用自学的方式,根据自己功夫的进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找寻适合自己的习武方法。”他笑道。
他很少有闲的时间,在手术之余,最喜欢的就是读历史书,他很愿意聊春秋战国,那个诸侯并起,草莽也能成为英雄的时代,他甚至饶有兴趣地认为,宋朝的几任国君,都有烟雾病的嫌疑。
他是1970年生人,大学里十分活跃,组织能力在学生会时施展得淋漓尽致,我想,这也是一位外科医生在大场面时的底色。而即使现在成为一位世界瞩目的大咖医生,他一定会记得青春校园里,他的样子。
一首罗大佑的歌,送给当年的他,和现在的我们: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Lawton教授参观手术并计时,九分钟完成血管吻合
不改初心
1970年,徐斌出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门第。
选择从医,还要从他年幼时家庭发生的变故说起。徐斌的父母都是教师,就在他六岁那年,夫妇二人遭遇了严重的车祸——一个酒驾司机撞上了正乘车去开会的父母。万幸的是,二人虽然全身大面积骨折,但内脏和脑部并未受到损伤。为母亲开刀的是常熟当时最好的骨科医生,医术精湛,手术堪称完美,几乎没有留下后遗症;而他父亲,却遇上了一个毫无医学基础的扫地工做手术——当时正处文革末期,“革委会”踢开“臭老九”,起用“小闯将”,于是荒诞的历史造就了这场胡闹,术后父亲的一条腿得了骨髓炎,反复感染不见好转,只能截去一段股骨,最后父亲的一条腿短了五厘米。全家人怎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当他们远赴上海华山、中山医院骨科求救,却被告知无法挽回了。
飞来横祸让父亲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因为残疾又失去了心爱的教师工作。年幼的徐斌亲身经历着这一切,他意识到,手术台上的几个小时,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从此,年幼的徐斌就认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他发过誓,父亲的经历,绝不会在他的病人身上重演。
徐斌在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中成绩优秀,全科接近满分(三门100,一门99),学校把当年唯一一个保送清华大学的名额给了他,但徐斌把推荐表还给了校长——报考医科大学的决心从未改变,最后,他如愿进入了上海医科大学。暑假里,他曾接到江苏省招办的一封电报,当他和母亲赶到当年招办所在地常州时,上医大负责招生的林瑞锦教授说,她就是想要认识一下拒绝了清华报考上医大的考生。
大学生涯对徐斌来说是如鱼得水。除了学习拔尖,广播台台长、校学生会副主席、文艺部部长、班长,他在大学校园内拥有很多身份,组织能力突出,还主持了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卡拉OK大奖赛,又是个主持朗诵的好手。毕业时,他在男生中学业总评第一,未来的方向任他挑选,徐斌直直挑中了神经外科。“我觉得神经外科是外科中最有挑战性的,那就挑战一下吧。”
徐斌如愿以偿进了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殿堂之一。“至今为止,迎面而来的挑战够多,但是我都没有怕过,有许多恩师关照我,提携我。”徐斌表示。的确,自从进了神经外科,科室的一众神级大佬,周良辅教授、陈衔城教授、江澄川教授、徐启武教授、李士其教授、毛颍教授、钟平教授、宋冬雷教授、冷冰教授等,都成了他成长路上的明灯。“他们有各自的擅长,在刀法上,再难的手术,都像教科书一样的范例,而且在科研上,也带我开拓了眼界和能力。现在我既做开颅手术,又做介入手术,手术范围比较全面,那是每一位卓越的老师都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迹。”
29岁那年,徐斌任总住院医师,大多数医生的真正修炼都是从总住院开始的。徐斌坦言,那段时间累得昏天黑地,一天最多要做六台手术,半年来独立进行了100多台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等一些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经常是一晚上马不停蹄地做。要感谢周范民教授的信任,早早放手让我独立完成手术。老师说,手术要进步最重要的是悟性,手术前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了这么多手术,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
徐斌记得,他的第一台独立大手术就是听神经瘤的切除,这项手术在神经外科医生身上富有着特殊的意义。“周良辅院士曾说过,能独立操刀听神经瘤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就正式毕业了。”徐斌的这台手术非常成功,3cm的听神经瘤全切,且听神经保留完好。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许,术后徐斌非常兴奋,还请了全组进修医生吃夜宵,当一杯啤酒灌进喉咙,他感到喜泪涌上了眼眶,从穿上白袍起至今的所有焦虑、不安、困惑、犹豫,都烟消云散。
获第三届全国动脉瘤精准夹闭比赛冠军
在印度进行直播手术,右手边是ACNS亚洲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席Kato教授
2002年,徐斌赴美加州大学旧金山总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但他对于基础医学的研究,终究比不上对于外科临床的热情,一年多后,他甚至婉拒了哈佛大学向他递来的基础医学研究的邀请,回到了华山医院。其实,早在大学时期,徐斌曾获得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亲设的最佳提问奖,奖品就是一套研究生教材,闻院士在颁奖时邀请徐斌考她的微生物学的研究生,可是,徐斌从小立下的志向,还是一袭白袍,站在手术台前。
2003年当徐斌回到华山医院时,他所在的神经外科已经发展到八组了。他先是在第六组跟李士其教授治疗垂体瘤,逐渐地,他对血管病产生了兴趣,于是转组进了第七组,从2005年起正式研究“烟雾病”。
烟雾病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引起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形似“烟雾”,被称之为“烟雾状血管”。1969年,日本学者Suzuki及Takaku发现并将该病称之为“烟雾病”。
徐斌第一次为烟雾病患者搭桥,心中是忐忑的。虽然从医多年,为许多动脉瘤患者搭过桥,动脉直径有2-3毫米,可是烟雾病患者的血管只有0.7-0.8毫米,在这么纤细菲薄的血管上搭桥,是否能成功,自己心里也没有数。复查手术造影时,他想找到手术留下的吻合口,可是结果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也许是吻合口太顺了,怎么也找不到连接部。徐斌有点茫然,他只能请来擅长放射介入的张晓龙教授,张教授仔细对比了手术前后的图片,说“颞浅动脉远端如今好似一片羽毛一样,那都是跑到皮层的血管,和手术前完全不同,这就可以证明手术非常成功,但你要我找到吻合口,我也找不到,可能是因为你缝得太好了吧。”他心里的一块石头,嗵地一声落地了,他一下子尝到了首例成功的巨大的喜悦和信心。一个良好的开端真的就是成功的一半,他的前一百例“烟雾病”手术,几乎没有大的偏差,都和预期一样恢复的很好。
手术越来越多,挑战也就接踵而来。
徐斌还记得最大的挑战是在10年前,一个产妇刚分娩一个月,她的动脉瘤在怀孕期间破过一次,为了保住孩子,一直保守治疗——危如累卵的动脉瘤壁,经不起风吹草动。他和科室的毛颖教授、周院士讨论过后决定做搭桥手术——如此风险极高的患者,把一切准备工作做至极限。但是,危险还是悄然降临。
“没想到头骨一打开,动脉瘤已经破了,硬膜一打开,脑组织就涌出来了。”徐斌叫助手压住流出来的脑组织,但压力太高,根本做不到。如此情况,只能拼刺刀,与死神抢时间了。“血管一破,颅内压力极高,血都泵不到脑内,我已无法测算患者脑内已经缺氧多久了。”
徐斌回忆起当时的状态,至今历历在目。“人们都说,最慌张的时候,脑子里是一片空白,而我真的不是。那时候,我就想到自己刚进科的时候,一位教授在手术台上和我现在遇到的一样。可惜当时开刀条件太差,没有救回来,人死在手术床上,脑子都装不回去,只能拿盘子扣住脑子,直接拉到了太平间——这个画面立即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绝不能让这件事再发生一遍。”
如此画面,身边正在观摩的五位外地医生都不忍心看下去了,认为患者一定救不回来了,也许是为了免于尴尬,都默默地离开了手术室,他的助手也是脸色煞白。徐斌平稳了一下情绪,请来了张明广教授助阵。“必须拼了,肾上腺素立刻充满了全身,鼻黏膜的水肿让说话声音都变了一个调,心里就一个念头,不能让病人死在台上,一定要救活她,她还有个才一个月大的孩子。我和张教授两个人四只手,两只大吸引器,我迅速找到颈内动脉近端夹闭,果断切除了那个动脉瘤,然后以最快速度搭了两根桥,重建了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最终,这个病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居然完全恢复了,与常人无异。徐斌彻底松了一口气,这时候才发现右肩太疼了,这次手术使他的腱鞘炎再一次发作,不得不找手外科的同学打了两次封闭,但是比起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这点痛,甚至有点甜蜜。
“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神经外科看到的阴阳界就在那里,已经看到奈何桥了,就是几十微米的动脉血管瘤壁,生和死隔得那么近。”徐斌坦言, 在与死神的拔河比赛中,速度就是这么重要。
如今,徐斌在“烟雾病”领域已经做出了艰苦卓著的努力,他的成就令国际同行都赞叹不已。2011年,徐斌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跟随世界顶尖显微神经外科专家Juha Hernesniemi教授学习,并受邀做烟雾病治疗的专题讲座及录像演示,并继而成为其博士的显微吻合专职老师。2016年,受ACNS主席Kato教授邀请,到日本进行烟雾病的专题讲座,并受德国最大的医学中心主任P.Vajkoczy邀请,参与多国合作的烟雾病英文手术专著的编写。2018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进行了烟雾病搭桥手术的网络全球直播,当时有三千多位各国医生注册观看了直播。他已经是治疗“烟雾病”的年轻一代的王者。
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主任Chabel教授前来参观手术
来自脑血管吻合祖庭,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主任Regli教授来参观手术
口述实录
在有930年历史,有全球大学之母之称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讲课,左右两边是曾来华山医院学习过血管吻合的意大利和瑞士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