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脑疾病临床科研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西院“第一刀”圆了“华山神外”四代人的梦
来源:2018-08-23
周良辅领衔团队进行华山医院西院第一台手术。(华山西院供图)
“我今天特别欣慰。”走出手术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教授兴奋地对记者说。8月15日,这位77岁的“华山神外”第三代领衔者主刀华山医院西院开业以来的第一台手术。这“第一刀”可说是意义非凡,不仅代表华山医院西院正式开启实体化运作,更意味着华山医院对接国家脑计划、打造领跑国际的神经外科临床与科研中心又迈出坚实一步。
周良辅说,能在这样一座实体新医院实践“大专科(临床神经学科)、小综合(围绕神经学科的系列学科)”的理想,并通过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拿出问鼎世界的临床科研成果,以保证人民健康,是“华山神外”四代人的梦想。
如今,梦想落地,扬帆起航。
四代人的理想落地,让医生真正围着病人转
今年6月,入驻闵行区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的华山医院西院揭牌并投入试运行。当日,在华山西院同时揭牌的还有“上海市脑疾病中心”“复旦大学脑疾病中心”,这是华山医院贯彻国家战略、履行公益担当、助推学科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百年华山又一峰”。
试运行两个多月,华山西院的“第一刀”是一台脑肿瘤切除术。这名浙江患者因为交通事故去拍摄了CT,结果发现颅内生有肿瘤,于是慕名找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患者得的是脑膜瘤,属于颅内第二常见良性肿瘤。”周良辅分析。人类大脑功能区密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名患者的肿瘤靠近颅脑左下功能区,这个区域掌管语言、上肢活动等功能。周良辅主刀,切除脑部肿瘤而周围毫发无伤一直都是他对自己以及学生们的要求。
两小时不到,“第一刀”按预期顺利完成,完整切除肿瘤,电生理检测提示运动功能完整。
“手术很顺利,接着我们要做肿瘤病理分型,你们安心。”结束手术,周良辅小跑到手术室外,给焦急等待的家属“作汇报”。他说,主刀为家属解说手术情况,这是传统。
华山西院有传统的基因,也有创新的做法,“脑血管病融合病房”即是一处特别所在。在这里,神经内外科医师、放射科医生、神经康复医师等都整合在一起,给病人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彻底结束了过去病人在不同科室间辛苦奔波的传统就医场景。
华山医院西院的定位是“大专科、小综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康复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感染病科、抗生素研究所和医学影像科等一批华山医院优势学科的入驻,让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医生围着病人转、更快速高效地安排医疗资源等理想在这里一一落地。
拟建50张临床一期病房,孵化“未来医学”
精湛的手术、漂亮的临床数据,还不够!按此标准,上海不缺这样一家新医院,这也并非华山西院的追求目标,它还在攀登更高的高峰,承担更重要而艰巨的使命。
目前,在国家层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疑难杂症能力提升工程的支持。在上海层面,华山医院的临床神经医学最近被市卫生计生委“腾飞计划”列为“振龙头”发展项目。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第四代领衔者、华山西院执行院长毛颖告诉记者,华山西院是“上海市脑疾病中心”“复旦大学脑疾病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依托华山西院这一平台,打造新型临床神经科学。
毛颖透露,这一轮创新发展中,华山西院拟建50张临床一期病房,从事神经科学领域成果的上市前一期临床试验研究。神经系统领域的新药、新医疗器械、新治疗方法等将在这块“临床特区”投用。
临床一期病房也被誉为“未来医学的孵化器”,为国际大型医院、药企巨头高度关注,它决定了新药、新医疗器械的诞生与否,某种程度也决定了医学的进展。
打造“临床特区”的同时,华山西院将着力推进神经科学领域的转化医学研究。“一定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从临床上发现问题开始,研究如何解决临床问题,然后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包括新药、新医疗器械。”周良辅强调,医学转化的过程可能会在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折返跑”多个来回,最终是要把“纸上的论文”变成真正造福患者的治疗方法。
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打造国家临床神经科学中心
这座新医院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它的辐射效应。地处大虹桥,开业之初,华山医院西院就提出“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的目标。
除获批成立“上海市脑疾病中心”“复旦大学脑疾病中心”,上海市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也挂靠华山医院。在此基础上,华山西院作为国内神经疾病最高水平、最大规模、最先进设施和最强人才梯队的医教研综合体之一,将依托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对接国家脑计划,努力打造国家临床神经科学中心、长三角创伤医学中心及大虹桥区域医疗中心,构建辐射全国的医疗、科研网络。
脑科学领域还有太多未解之谜。伴随老龄化进程,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脑卒中等脑疾病的发病人群扩大,也使脑疾病诊治专家面临更多挑战。毛颖称,华山西院将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集聚效应,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中心最终落户上海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