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2018年吴阶平医学奖、医药创新奖在中山颁发

来源:2018-11-18


本报讯(记者 王丽)11月17日上午,第十三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暨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在中山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和医药卫生领域400余人出席了论坛和颁奖大会。


会上,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长晓萌宣布2018年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名单。获得2018年吴阶平医学奖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肾脏病专家陈香美,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获得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是: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拥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毛颖,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太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望京医院院长朱立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分别为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颁发奖章和获奖证书。

► 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

►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

吴阶平医学奖是在国家卫健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高级别奖项,吴阶平医学奖授予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主要奖励年龄在59周岁以下在医学、药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创新性成就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工作者。


2018吴阶平医学奖、医药创新奖获奖者简介



陈香美

2018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奖人

陈香美,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脏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

陈香美院士是我国肾脏病学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国内肾脏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领军人物。她以解决国际难题为目标,揭示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优化与规范诊疗方案,显著提升我国IgA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水平,获得肾脏病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聚焦我国人口老龄化,系统提出老年肾脏病、老年肾衰竭和老年多器官衰竭的防治新方法,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切实可行的措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瞄准平时和战时国家重大需求,率先开展成体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研究,建立灾害相关性肾损害的综合救治措施。带领解放军总医院器官损伤与修复综合救治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创建了国际上最大的透析登记系统,首次获得中国透析患者大数据,推动尿毒症被列入大病保障疾病,研发和评价国产肾脏替代治疗产品,建立质控和规范化培训新体系,推动我国尿毒症患者救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千余篇。主编专著16部,主持撰写指南和专家共识1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及其他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荣立中央军委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现任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总后科技金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




赵继宗

2018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奖人

赵继宗,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现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赵继宗院士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微创神经外科、脑血管外科和脑认知转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主持国家9-5至11-5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攻关(支撑)项目,攻克巨大动静脉畸形和复杂动脉瘤外科治疗关键技术。推广脑出血规范化微创手术技术,在全国普及烟雾病诊断和外科治疗。国内率先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结构性保护推向脑功能保护新高,使我国神经外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神经外科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认知障碍脑疾病临床转化研究。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后,带领中国神经外科走上国际舞台。在(原)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领导下,经过多次与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主席Brochi等执委会谈,2005年恢复了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在WFNS的会员资格,同年组织近200名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参加WFNS大会,参会的报告的百余篇论文引起国际同仁极大关注,扩大了我国神经外科国际影响力。发表论文494篇,其中SCI收录195篇。主编出版《颅脑肿瘤外科学》、《血管神经外科学》和《微创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3部,主持制定了我国《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和中华医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各1项。曾获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科普工作者。



孔令义

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孔令义,54岁,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多年来致力于中药和天然药物物质基础研究,创建了制备色谱和波谱技术自动连接的制备分离和结构识别一体化的天然化学成分定向分离系列新技术,实现了中药活性成分的精准分离。对110余种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分离鉴定12000余个化合物,发现1100余个新化合物,100余个生物活性化合物,24个化合物被NPR期刊评为国际热点天然产物。构建了包括12000余个天然产物和5000余个结构修饰产物的化合物库。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08篇,为Elsevier公司发布的2014年至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 1项。




王拥军

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王拥军,56岁,神经病学专家、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学术科研,提出脑血管病防控的关键是“高危非致残性”人群,构建了高危风险预警新模型,解决了高危患者难以识别的临床难题。创建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高危预警模型,创新循证及精准治疗方案,改写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提出基于发病机制的脑血管病分型与分层治疗方法,创建我国脑血管病规范化防治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水平。完成48万余例全国人群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符合国人特点、基于发病机制的“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发表SCI论文196篇,是目前唯一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脑血管病原创论著的大陆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王琳

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王琳,36岁,再生医学、肿瘤免疫、医学检验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2011年回国建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首次报道了天然丝胶在创伤修复中的价值,自主研发出具有原创性、性能优越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针对多种创伤提出相应的创伤修复策略并阐明其机制,对治疗多种疾病和严重创伤等意义重大,开创了丝胶在再生医学中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被国际同行誉为“在蚕丝医学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使我国在丝胶组织工程产品研发领域迈入国际前沿。已发表高质量SCI论文50余篇,9篇被选为封面文章,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7项,主编权威医学教材2部。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



 毛颖

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毛颖,51岁,神经外科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致力于脑血管病及脑肿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率领团队围绕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两大脑血管疾病——难治性脑动脉瘤和烟雾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个体化设计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不断革新该技术,变“难治”性颅内动脉瘤为“可治”,同时显著提高烟雾病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从胶质瘤形成分子机制,脑功能精确定位和治疗靶标着手,显著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先后发表国内外论文超过200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上海市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首届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医师”等荣誉称号。 




李太生

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李太生,55岁,感染性疾病专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及SARS的临床诊疗及免疫学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转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多项原创成果,是我国感染病学领域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提出“免疫重建”理论,与我国抗艾实践相结合,研究出效优、价廉、低毒的抗病毒治疗“中国方案”。为我国艾滋病病死率由2008年的5.8/百人年降至2014年的3.1/百人年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障。在《科学》、《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他引5610次;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是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朱立国

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朱立国,57岁,中医骨伤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望京医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骨伤事业,擅长中西医并重诊治骨与关节疾病。充分继承并发挥了中医传统手法的优势,建立了旋提手法及其操作规范,解决了手法操作难以重复、难于量化、安全性差的瓶颈问题,促进中医特色疗法的规范化研究和推广、应用,相关研究纳入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颈痛循证实践指南。建立的颈椎病中医综合方案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明显地降低了复发率,安全有效,易于推广,并形成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主持研发的手法评价系统开创了手法传承新模式,使手法传承的安全性、科学性、可重复性得以实现。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3篇,撰写学术专著16部,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