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深耕,不负韶华——中美大咖谈GBM治疗(一)
来源:2019-04-15
近日,美国西北纪念医院神经肿瘤科主任Roger Stupp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UCSF)神经外科主任Mitchel S. Berger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吴劲松教授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现状、最新治疗策略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医师担任本次中西座谈会主持人。神外资讯特将座谈内容整理成中美大咖谈GBM治疗—— (一)历史与现状篇、(二)未来展望篇,欢迎阅读!
请问毛院长,您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请您谈谈国内脑胶质瘤治疗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和理念与国际的紧密接轨加速了神经外科近2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加之中国特有的庞大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神经外科手术的质和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华山医院在创办国际一流神经外科的过程中,毛院长一定有诸多感悟,能否分享一下?
毛颖教授:
这十几二十年中国在脑胶质瘤治疗方面的进步是非常神速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级医生都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我们的理念得到非常好的更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还有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是一类复杂、难治且涉及多学科的疾病,针对它的治疗一定是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所以,我们成立了华山神经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从脑胶质瘤患者发现患有这种疾病到他生命中最后的时间,我们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给他“一站式”服务。
我们MDT团队理念从一开始的1.0版本也在不断地往前发展。那时候我们主要是希望能够把不同学科背景医生集合到一起,将他们对这个疾病治疗的理念想法整合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商讨敲定最终治疗方案。
现在渐渐发现,在治疗过程中这不仅仅是不同观念的相互交流,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主体,治疗过程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治疗阶段参与其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有必要需要一个完全融合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应该是这个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参与其中。
举个例子,复发脑胶质瘤的原始病灶和复发病灶的基因测序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针对原始病灶制定的靶向治疗对复发病灶而言就会没有疗效,这时我们就需要随时更新治疗方案。可能在治疗过程当中,只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但对患者而言都是生的希望。所以,我想“融合”将来肯定是我们的治疗方向。
Berger教授,您是国际著名的脑胶质瘤治疗专家,请为我们介绍下GBM在美国的治疗情况。
Mitchel S. Berger教授:
我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胶质瘤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随着各类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应用 (如多模态影像融合、增强现实技术等),我们进入了手术治疗新境界:即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使肿瘤残余最小化,这是治愈患者的第一步。替莫唑胺的研发为不同类别脑胶质瘤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案,这主要得益于Stupp教授的工作。
如今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去接受改变。其中最让我感到兴奋的当属肿瘤电场疗法(TTFields)。一开始我们对此都持怀疑态度,但随着一系列设计严谨、过程细致的临床研究结果浮出水面,病人和我们都被说服了,TTFields确实比现有的其他治疗方案更好,应当成为胶质瘤标准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针对GBM的标准治疗,有被誉为GBM黄金治疗标准的Stupp方案,从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到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TMZ联合电场治疗,GBM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发生演进,我们今天也非常荣幸请到Stupp教授来给我们谈谈GBM标准化治疗的演变史。
Roger Stupp教授:
Stupp方案已经使用了近20年, 这一方案中我们最引以为豪是在替莫唑胺研发之初,就将其引入新发胶质瘤的治疗,而非等到肿瘤复发之后再应用,这样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该药物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患者应当早期接触多学科专家团队,以获取最大的临床收益。多学科团队的决策非常重要,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好术后治疗方案。
肿瘤电场疗法(TTFields)也是一样,我们尝试在治疗早期就加入TTFields,如果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疗效和获益远超出我们通常认为的范围。治疗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目前还没有共识,需要个体化治疗。如果能加入临床试验对患者而言是首选。
如果选择TTFields治疗,我常对我的患者说:要耐心,不能想着1个月就起效果。这不是青霉素,不是神药,不会只用1天就让你变好,这需要时间。
TTFields联合免疫治疗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针对胶质瘤的药物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常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预期效果。尽管神经外科医师已经在手术中全力以赴,但对于那些浸润到正常组织中的癌细胞毫无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可以穿过BBB或打开BBB的方法,目前这些方法都正在研究中。
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方面,华山脑胶质瘤治疗团队的多模态、术中唤醒、MDT等理念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请您分享一下华山团队在治疗GBM这个脑胶质瘤领域最常见最复杂的恶性肿瘤方面,这些年技术、理念进行了哪些具体改进?
吴劲松教授: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我们的成长或者说整个团队的成长,整个学科的进步都来自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中国的神经肿瘤医疗水平迅速赶上并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在神经肿瘤的很多领域,如手术领域,我们在唤醒麻醉、术中脑功能定位,神经导航技术、术中核磁共振等新技术引进应用方面向一些最顶级的学府看齐,将这些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脑胶质瘤手术过程中,使得患者的致残率大幅降低。
最近20年的努力,我们功能区手术的致残率下降了90%,近期神经功能障碍可以降低到20%以下,远期神经功能障碍降低到5%以下。即使有些患者功能区手术后出现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依然在后期获得恢复。整体而言,我们神经外科手术疗效大幅向前改善。
对于脑胶质瘤这类外科医生不能治愈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就是希望尽可能降低肿瘤细胞复合,为后续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创造条件。
术后辅助治疗,包括一些标准化的治疗,像Stupp教授提出的一套规范化的放化疗方案、靶向治疗和已经在美国投入临床使用的新型物理肿瘤电场疗法(TTFields),如果能在中国应用,将对我们脑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改善有非常大的帮助。
总结一句话就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学习最好的,可以使我们临床技术的发展大踏步式向前”。
毛颖,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第二任组长。
Mitchel S. Berger,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UCSF)神经外科主任,教授,脑肿瘤外科项目主任,脑肿瘤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公认的治疗成人和儿童脑肿瘤以及脑肿瘤相关性癫痫的专家,在脑部解剖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Castle Connolly全美佳肿瘤医生,Berger教授是清醒开颅手术的顶尖专家,也是Brain Mapping方面的知名专家。
Roger Stupp,医学博士,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神经外科学,神经肿瘤学教授,西北大学Robert H. Lurie综合癌症中心战略计划副主任。替莫唑胺及肿瘤电场治疗的主要研究者 。基于其领导开展的EF-14研究,FDA批准了肿瘤电场治疗与替莫唑胺联合用于治疗新发GBM患者。
吴劲松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诊疗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师从周良辅院士、陈衔城教授和李士其教授,长期从事精准神经外科,二十年间降低脑功能区手术致残率至原先1/10。
史之峰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分子病理实验室副主任,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