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神经外科朱巍教授领衔项目获202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来源:2022-02-09
日前,中华医学会发布202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名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朱巍教授领衔项目《脑动静脉畸形发病机制新发现和诊治技术新策略》荣获三等奖。项目团队成员包括朱巍、张志君、毛颖、潘力、王恩敏、史玉泉、陈衔城、李培良、宋剑平、全凯、宋冬雷、冷冰、徐斌、顾宇翔、周良辅。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脑动静脉间直接交通的畸形血管团,年出血率约3%,生存分析显示其20年内出血风险高达42%,一旦破裂出血患者死亡率可达30%。据统计在15-45岁脑出血人群中有38%是由BAVM导致,是青壮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既往BAVM手术死亡率高达10%,约30%的患者术后可见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如何在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减少BAVM破裂出血风险,一直是困扰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的难题。项目组三十余年来致力于探索BAVM发病机制与临床分型标准,并逐层推进诊疗技术创新和体系化。
项目组制定BAVM分级标准,革新显微外科治疗理念,显著改善BAVM手术疗效。上世纪80年代前,手术切除几乎是BAVM治疗的唯一方式。虽然部分病例通过手术得以治愈,然而总体术后死残率高达27-38%。为精准评估BAVM治疗风险和手术预后,项目组于国际上同步提出BAVM分级标准(史氏分级法),根据畸形团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静脉引流情况等特征将BAVM分为I-IV级,与Spetzler-Martin分级成为近三十年来最通用的BAVM手术风险分级方法,从而实现了对手术高风险病例的精准评估。项目组参与制定Spetzler-Martin补充分级,进一步细化了BAVM的手术风险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项目组不断革新BAVM显微外科治疗技术,显著改善了其手术疗效,将围手术期死亡率由10%降至0.26%,疗效优良率88.7%。实现了BAVM手术治疗能力和水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提升。
项目组深度剖析BAVM发生发展机制,创立一站式高级别BAVM诊疗新模式。“史氏分级”中高级别BAVM单一手术治疗治愈率低,治疗过程伴随极高风险性,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项目组研究发现:BAVM的病因除既往认为的遗传因素外,还与后天因素所导致的过度血管新生和血管重构有关,而炎症反应是促进该病理进程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研究发现,针对手术难治性高级别BAVM,项目组与国际同步最早开展建立介入栓塞和放射外科治疗技术,降低高级别BAVM血流量及体积,使手术高风险BAVM降级为中低风险。同时,结合MR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清醒麻醉等技术手段,最终创立一站式复合手术治疗新模式和体系,并系统性地提出不同类型BAVM个体化手术诊治策略。该新治疗体系克服了高级别BAVM围手术期高并发症率、高死亡率这一治疗难题,将这一顽疾由不可治变为可治,并显著缩短治疗周期,减轻了患者痛苦。据此,高级别BAVM手术治愈率达93%,术后致残率由46%降至8%,有效提高了治疗安全性和一次性治愈率,极大改善患者生存。
项目组阐明高级别BAVM综合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及类型,建立补救治疗技术与策略,最终完善BAVM安全治疗体系。项目组阐明了部分极端复杂BAVM经综合治疗失败的主要类型包括:1.病灶残留,2.放射治疗再出血,3.病灶周边脑组织坏死及囊性变。据此,建立了补救治疗的技术体系与应用策略,治疗预后良好率达68.2%,最终实现将所有难治性BAVM纳入安全治疗体系。
本技术体系推广至全国36家医学中心,累计发表文章89篇,其中SCI78篇,近5年连续举办脑血管病会议及学习班25届,累计国内外培训进修医生372名,对于提高国内BAVM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 | 科研处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