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华山精准医疗再升级——混合现实技术助力微创锁孔颅底手术

来源:2022-02-20


1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周良辅院士和毛颖院长的支持和带领下,率先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神经外科开展了首例混合现实技术(MR,mixed reality)辅助下微侵袭锁孔中颅底肿瘤切除手术。该手术由杨伯捷教授亲自操刀,史之峰副教授和沈超博士协同参与,在混合现实和神经导航双重影像技术的帮助下,使用皮肤切口只有5cm左右的颞下锁孔入路,完成一例中后颅沟通巨大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紧跟数字影像技术的潮流,灵活运用多种世界前沿技术,将微侵袭神经外科带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病历简介















患者小林为20岁在校大学生,因左侧脸部麻木1年余,加重1月就医,行头颅磁共振发现左侧中后颅沟通巨大占位,不均匀强化,考虑三叉神经鞘瘤可能大,手术指征明确。但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且对容貌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大学生小林来说很难接受。后经多方了解,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周良辅院士和毛颖院长的带领下,在2008年就已经开展颞下联合枕下双锁孔入路切除中后颅沟通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技术,小林遂下定决心,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寻求微侵袭专家杨伯捷教授团队进行手术。
 
术前MR提示左侧中后颅底巨大占位,实性,不均匀强化,血供较为丰富,结合病史考虑三叉神经鞘瘤。

图片


术前建模和虚拟手术

利用术前磁共振和CT数据进行精准3D建模,并模拟手术体位、入路,制定皮肤切口位置和长度、骨窗成型大小,并模拟显微镜术野,明确肿瘤与周边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的关系。

图片


图片

术前设备测试

手术当天,史之峰副教授凭借MR技术,完成精准肿瘤定位和切口设计,台上由沈超博士完成中颅底锁孔开颅,并结合神经导航,明确肿瘤位置及其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并检验了MR技术的可靠性。最后由杨伯捷教授分块切除巨大中后颅肿瘤,因肿瘤巨大,后颅部分与脑干关系密切,最终次全切除,小片包膜残留。
图片

图片

图片

混合现实+神经导航下精准定位切口和骨窗大小

图片

开颅后探查肿瘤位置

图片
图片

图片

术中匹配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四肢活动好,无复视,无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好,术后一周出院。
图片

图片



技术简介


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在现实中提供实时运行虚拟三维模型,并进行实时运行和纠正,给人真实直观的三维解剖视角。


随着信息化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术中可结合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混合现实等多种技术,不仅只是精准定位肿瘤,更可术前模拟手术,术中实时匹配,对患者进行更为个体化和精细化的切口和入路设计,给医生更为直观和生动具体的三维影像,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将创伤做到最小。



研究团队及其负责人

图片

杨伯捷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曾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从事访问学者。

现任神经外科第八医疗组组长、中心组成员、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助理,金垂体核心成员。

从医近30年,已开展各类手术逾万例,目前年手术量超过600例,具有扎实的显微操作技术和极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运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微创锁孔技术结合内镜、显微镜等多种先进器械开展微创手术,包括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胆脂瘤、转移瘤等各类脑瘤。尤其是前颅底肿瘤(垂体瘤、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鞍隔脑膜瘤),全部采用微创锁孔技术结合内镜、显微镜,手术切口小(5厘米)、恢复快、术后次日即可下床。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参与《实用外科学》及《现代神经外科学》等多部专著的编写,发布多篇SCI论文。



目前医疗组致力于改良和创新各种微创锁孔技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入路创伤,个体化指定各类手术计划,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团队成员包括史之峰副教授、沈超博士、齐曾鑫博士等。


图片

识别二维码,查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主页,海量内容和会议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