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精彩回顾】第⼀届华⼭国际神经疾病⼤会线上论坛成功召开!

来源:2022-04-04

 识别二维码,观看精彩录播

2022年3月26-27日,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线上论坛)成功召开!大会秉承开放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宗旨,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影像、神经康复、神经病理、神经遗传学等领域的最前沿和热点问题、创新技术和理念展开广泛的交流和讨论,获得各位同道的积极关注和广泛好评!经主办方授权,神外资讯发布本届大会的详细报道,感谢贝朗蛇牌学院提供文字内容。

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副院长赵曜教授主持。赵院长对各位专家给予大会的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表达了对此次神经疾病多学科融合盛会的期待。
史玉泉教授不幸于2022年3月17日逝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全体150余位医生在周良辅院士和毛颖院长的带领下,集体默哀,表达对史老的哀思。
随着开场片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多学科介绍,主会场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毛颖院长代表会议的主办方,表达了对参会者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毛院长表示,随着历史积淀和国家医学中心事业的推进,神经医学建设的脉络纲举目张,这是顶天;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强腰;各级医疗机构的通力协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与升级,这是立地。毛颖教授希望通过此次贯穿“顶天、强腰、立地”的大会,与国内外顶尖专家交流前沿临床学术课题,助力国家脑计划的实施,提升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水平,推进健康中国的发展。

紧接着,周良辅院士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和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发表中英双语致辞。周院士表达了对大会的三个有利于的期待:有利于学科交流,有利于医疗的普惠化开展,有利于贯彻健康中国规划和纲要内的早诊早治康复以及共建共享的全民健康思想。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得到复旦大学各级领导的鼎立支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代表复旦大学表达了对参会者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并表达了对会议引导神经科学、技术与临床相互促进的期待。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陆韬宏副主任代表上海市卫健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陆主任首先对医务工作者在当前的上海抗疫中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随后表示对大会探讨神经疾病前沿学术的期待。

接下来,毛颖院长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的工作进行汇报。毛颖院长针对目前医学中心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2021年中心工作总结进行汇报,并对2022年的中心计划进行了展望。根据毛院长的报告,在未来华山医院将整合临床资源,打造ABC脑科学数据库,开展临床研究、创新脑科学诊疗技术,并推动脑科学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

为了高水平地引导医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邀请了来自神经疾病各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届学术顾问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副主任耿道颖宣读了首届学术顾问委员会全体名单。

随后学术顾问委员会组长、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发表了致辞。杨院士表达了对神经疾病学术研究新气象的期待,并表示这样的新气象会更好地回应社会和民众对神经疾病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接着学术顾问委员会副组长、复旦大学王威琪院士表达了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尊敬之心,并结合自己为医学事业服务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神经疾病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王院士提倡,医学需求、理工实现、系统应用、共谋发展的理念,促进脑疾病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有效的发展。

随后,来自英国伦敦大学John Duncan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委员会国外专家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John Duncan院士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预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同道在医疗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同时,会议也邀请到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Bob Carter教授作为学术顾问委员会国外专家发表了致辞。Bob Carter教授代表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向大会表达祝贺,并表示此次会议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神经疾病各领域的专家,共商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接下来陈亮秘书长公布了于昨日会前会举办的“脑科学与脑疾病青年创新计划”的入选者名单,并表达了对青年医生为国家中心的发展提供新动力的期待。

开幕式还请到了周良辅院士对于学科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周院士从人工智能的概况、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希望能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加速Al转化医学应用,加强Al伦理和监督建设,使Al在临床医学能健康发展,造福更多病人。

在周院士的学术分享之后,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席专家王以政院士对脑缺血机制研究做了分享。王院士对关于SHH在脑缺血的情况下是否对谷氨酸的转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做了探讨和汇报。

随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John Duncan院士为我们分享了关于海马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John Duncan院士首先介绍了海马成像的结构,通过借助定量分析揭示海马微小改变、PET影像研究海马以及海马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不同影像技术信息,分析如何展开个性化前颞叶切除术,最后介绍了如何利用现有工具来规划颅内电极。

Bob Carter教授作为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分享了来自美国顶级医院的重要研究《工程技术塑造神经外科的未来》,席间Bob Carter教授讲述了多种具体涉及先进的基因和细胞治疗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为我们讲解了CAR-T从历史到最新发展、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帕金森的治疗应用等大量细胞治疗手段。Bob Carter还感谢了华山团队在众多领域给予的合作支持,并分享了他在构建成熟神经外科团队的美国经验,希望能借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平台进行推广。

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圆满成功,来自国内外各大神经疾病中心的专家学者们都发表了对大会进行多学科融合交流的认可和未来发展的期待。相信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引领下,中国神经疾病的学术和诊疗水平会迎来新纪元,更一步推进健康中国的发展。

分会场一

脑血管病论坛

在第一分会场脑血管病论坛上,20余位国内外脑血管外科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本分会场分为两个半场,毛颖教授、朱巍教授、赵元立教授、许民辉教授、王林教授主持上半场,顾宇翔教授、曹勇教授、孙晓川教授、许奕教授和宋剑平教授主持下半场。主持人介绍了参会的各位专家,随后各位专家依次做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从历史发展、手术技巧、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介绍了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与研究进展。

哈佛大学医学院Nirav Patel教授汇报题目是《AVM resectionwithout embolization》,以病例分享的形式系统介绍了未栓塞脑动静畸形切除手术技术体系,给各位神经外科同道继续开展脑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提供了新启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分享的是《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的血管腔内重建效果分析》,张教授聚焦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VBD)这一临床治疗难题,比较了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对VBD的治疗效果。研究提出脑干压迫与脑干梗死是VBD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较传统支架影像学占位效应进展与压迫症状进展比例较低。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带来的是《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一治愈性栓塞》。刘建民教授指出神经介入技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回顾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详细介绍了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新技术和新材料进展,强调了术中明确畸形团血管构筑在治愈性栓塞中的关键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徐斌教授汇报题目是《颅底恶性肿瘤的脑血流重建术》。徐教授以鼻咽癌包绕、侵犯颈内动脉为例,系统化提出了不同流量需求下的颅内血流重建策略。在保证颅内血供的前提下,为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

天津市环湖医院佟小光院长做了《后循环bypass方式选择》的报告。复杂后循环动脉瘤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风险高,临床治疗难度极大。佟小光教授介绍了不同的后循环搭桥技术在复杂椎基底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对全国神经外科同道开展后循环搭桥手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院长汇报题目是《脑海绵状血管畸形若干研究进展》。康德智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发现了KRIT1余NOTCH3位点突变与脑海绵状血管瘤症状严重性相关。并进一步总结了目前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发生发展机制与药物开发领域基础研究重要进展,介绍了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德国Goethe University Hospital的Juergen Konczalla教授分享的内容是《Rapid Ventricular Pacing:Controlled Cerebral Blood Flow Reduction during Surgery of Comp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s》Konczalla教授结合具体手术案例,介绍了通过快速心室起搏技术降低血流量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术中暴露、夹闭中的应用及相关技术细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探讨了《DRG背景下的重症脑血管病康复》。根据本中心经验,张建民教授介绍了浙江省DRG政策推广以来神经外科尤其是脑血管病外科诊疗模式的改变,强调了新医改背景下对脑血管病外科精准化、规范化、效率化与综合化治疗的新要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杨新健教授带来的是《中国血流导向装置指南解读》。杨教授分享了即将发表的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专家共识,从适应症、围手术期管理、术中治疗方式与技术细节、并发症处理等各个方面介绍了血流导向装置的临床应用要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李培良副教授汇报题目是《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特点与介入治疗选择》。李培良副教授总结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载瘤动脉闭塞等不同介入治疗手段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并比较了不同治疗方式的优缺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脑血管外科主任孙正辉教授演讲题目为《颞浅动脉在血管架桥中的应用》。孙正辉教授总结了颞浅动脉作为供体血管或移植血管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策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刘翼副教授带来的是《血管吻合辅助颅内复杂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刘翼副教授讨论了血流重建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并分享了血管吻合的手术技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史怀璋教授做了《床突段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的报告。史怀璋教授根据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动脉瘤的不同分型明确了血管内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的指征,并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床突段大动脉瘤开颅显微外科治疗的技术要点。

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学术交流氛围热烈,全方位地探讨了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待各位同道在会后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反馈,为难治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有效治疗策略。

分会场二

神经肿瘤融合论坛

在第二分会场,召开了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和神经肿瘤融合论坛特邀报告。共有近100家单位的170余名教授上线参与,线上观看人次当日总计高达1.7w。

首先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下称“联盟”)名誉理事长周良辅院士致开场词,他表示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第一个成立,规模最大的联盟,体现了大家对联盟的支持的期望。聚焦均质化管理和普惠,医教研管无地域差别,同时要达到医患获益。祝会议圆满成功并祝各位同道事业有成。

联盟理事长毛颖教授介绍联盟组织建设情况并公示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及第二批签约单位。联盟2021年已完成签约单位24家,2022年第二批签约单位67家,共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常务理事会共计109名,理事共计389名。随后联盟秘书长吴劲松教授介绍2022年工作计划,并向各成员单位发出病例征稿邀请。

随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学术编辑一部鲁志强主任介绍《病例类书稿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专题分享,他强调一个好的病例类的书稿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身临其境参与临床诊疗的过程的感觉,并要做到叙述与评论相结合。通过从业多年的实战经验作科学严谨编写病例类书稿教学。

吴劲松教授发起多中心临床试验PRO-CTCAETM项目,评价PRO-CT-CAE问卷在中国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的信度,效度,反应度。最终力图为该治疗领域呈现一套适用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定制化PRO-CTCAE版调查问卷。

在特邀报告环节,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带来《甲基化谱聚类分析在脑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附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诊断实践》专题报告,强调毛星的预后极好,一定要通过病理明确诊断,特别是当组织学、细胞学、基因检测与表观遗传学不一致的时候,做好甲基化谱分析有利于避免误诊误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带来《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胶质瘤指南解读专题报告,CACA指南共有52个肿瘤类型,与NCCN、ESMO指南三足鼎立,更贴近中国患者需求。并感谢联盟各位教授对联盟的支持,将国内脑胶质瘤发展做到更贴近临床更贴近学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忠平教授带来《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髓母细胞瘤指南解读专题报告,他简要介绍了神经系统肿瘤的几个指南负责情况,并介绍髓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等内容。

辽宁省肿瘤医院朴浩哲教授带来特邀报告《MDT指导下神经系统肿瘤诊疗的应用思考》,他从神经肿瘤MDT组成标准,高效诊疗,精准决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介绍了MDT诊疗给医患带来的获益。并通过3个病例讨论切实展示出MDT的高效精准诊疗。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学军教授带来特邀报告《脑胶质瘤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的生物学行为与临床诊治》,通过几个真实病例说明今年更新的WHO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型有很重要意义,整合式诊断的原则非常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建堃教授带来特邀报告《2021年脑胶质瘤放射治疗进展》,对于GBM来说放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手段,徐教授介绍了放疗联合不同药物的临床试验:VERTU研究、RTC0825、CheckMate548;介绍了不同放疗方式对提高放疗疗效等研究。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在全国通道的支持下,聚焦同质化标准化个体化胶质瘤诊疗,助力医患共最大化获益,携手并肩走向未来。

分会场三

神经创伤与重症论坛

在第三分会场,神经创伤与重症论坛上,10余位国内外颅脑创伤与神经重症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各演讲专家分别基于本单位的救治经验和临床实践,对各类神经创伤的救治提出了新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会议首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胡锦教授做开场致辞。第一节由胡锦教授、张赛教授、陈高教授、田恒力教授主持。
首先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以“加强颅脑创伤循证医学研究”做了主题发言,阐述了目前仁济团队在颅脑创伤循证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广大神经创伤机构的循证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潘伟生教授以“Transamine in TBl:when best to do it?”,介绍了CRASH2/3临床试验的开展情况,即氨甲环酸在颅脑创伤中的疗效研究,潘教授解读了相关研究结果,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可能的问题,提出需要基于我国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才可能得出更适合我国医疗实践的结论,为我们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德克萨斯州贝勒盛威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Jason H.Huang教授则介绍了新冠肺炎背景下美国的颅脑创伤相关临床实践。这场史无前例的流行病已肆虐2年有余,如何在防范新冠肺炎的同时如何保持高水平的颅脑创伤救治是全球许多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Jason H.Huang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参考。

部队医院在创伤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来自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冯华教授分享了多例负责的穿透性颅脑损伤和高原颅脑创伤的救治经验,为国内同行处理类似的疾病提供了参考。
而马里兰大学附属医院作为美国创伤救治的顶级医疗结构,该中心的Peter Hu教授介绍了本单位在组织救治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对空中急救转运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于我们建立类似系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由吴雪海教授、虞剑教授、黄奇兵教授、冯军峰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台湾高雄医学大学附院神经外科的龚瑞琛教授分享了加速康复神经重症的相关知识,龚教授分析了在神经重症中可能加速的阶段及各阶段的要点,让我们对神经重症的加速康复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江荣才教授则介绍了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特别提示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和转移癌的鉴别,让广大神经外科医生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这一常见病有了新的认识。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高亮主任则以多个病例,阐述了TBI典型特征的改变和应对,特别分析了临床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高国一教授分享了颅脑创伤患者镇痛镇静的相关知识,不仅阐述了“如何”镇痛镇静,更分析了“为何要”镇痛镇静及相关的临床获益。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吴雪海教授分享了颅底创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多个病例和相关文献,清晰地阐释了颅底创伤的救治要点,令广大神经创伤医生受益匪浅。

当天的10位演讲专家分别来自祖国内陆、港台及美国的顶尖神经外科,各自的分享均是本单位或本人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干货满满。不同的医疗机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救治经验,相信通过互相交流沟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我们的神经创伤和重症救济提供更好的方案。

分会场四

神经内分泌-垂体瘤融合论坛

在第四分会场,神经内分泌-垂体瘤融合论坛上,20余位国内外脑血管疾病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
本论坛的上半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雷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卞留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楼美清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王任直教授,授课主题为《垂体腺瘤智能化辅助诊疗决策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王任直教授指出,希望通过智能化辅助诊疗决策系统,对隐藏在“冰山一角”下的疾病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更安全、有效的开展垂体瘤的诊治提供更优的方案。

第二位讲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海军教授,授课主题为《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治疗再思考》。传统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治指南认为,药物治疗是其一线治疗方式,然而,对于非海绵窦侵袭的泌乳素腺瘤,外科手术展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对传统的指南进行更新。

第三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贾旺教授,授课主题为《国家脑肿瘤登记平台垂体瘤专病数据库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贾旺教授指出,希望通过对全国的垂体瘤病例进行高质量的数据登记,为临床疗效分析、科研的开展和卫生经济学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第四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刘丕楠教授,授课主题为《复杂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刘丕楠教授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垂体瘤诊断的复杂性、手术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围手术处理的复杂性,并重点强调了手术入路的可达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熟练的手术操作,管控大血管风险,和可靠的颅底重建以预防颅内感染。

最后一位讲者是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朱惠娟教授,授课主题为《非垂体瘤鞍区占位的临床诊治》。在此讲题中,朱惠娟教授利用协和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全面介绍了除垂体瘤外的其他鞍区病变,诸如垂体炎、LCH、ECD、Rosai-Dorfman病、淋巴瘤等少见疾病,提醒我们在诊治鞍区不典型病变时,需全面考虑,做出更全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论坛的下半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叶红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内分泌科执行主任张朝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镛斐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蔡博文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赵曜教授,授课主题为《复杂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多学科融合诊疗和救治》。赵曜教授提出,部分功能性垂体腺瘤,特别是肢端肥大症和库欣病,往往合并严重的全身多系统功能障碍,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需融合相关学科共同处理,以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第二位讲者是北京协和医院下丘脑垂体疾病联合诊疗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姚勇教授,授课主题为《复发性库欣综合征的诊治策略》。姚勇教授介绍了库欣病术后不缓解的相关因素,并特别分享了复发性库欣病手术治疗的心得体会,如海绵窦内侧壁探查切除、扩大探查和多种方式的精准定位等。

第三位讲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廖志红教授,授课主题为《在诊治肢端肥大症时GH/IGF-1不一致的思考》。廖志红教授指出,肢端肥大症诊治过程中IGF-1的正常范围与年龄、性别相关,在不同的人种中亦存在差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当GH和IGF-1不一致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复查和长期随访,不宜过度治疗。并提出,根据GH和IGF-1进行分层评估,更利于对病情的精准判断。

第四位讲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毛志钢教授,授课主题为《侵袭性生长激素腺瘤治疗体会》。毛志钢教授指出,侵袭性生长激素腺瘤存在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的难题,对外科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多种辅助技术,如神经导航、多普勒超声、眼外肌相关神经电生理监护、术中MRI等,充分暴露和定位肿瘤,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最后一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吴哲褒教授,授课主题为《基于多组学研究的垂体内分泌肿瘤分型的新发现》。吴哲褒教授指出,采用转录组学,将垂体腺瘤分为6种亚型,较传统的基于免疫组化的病理分型,更利于对既往分类上存在混淆的临床无功能性垂体腺瘤进行更精准的分类,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G5分型,为垂体腺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本次论坛十位讲者的分享,大家对垂体腺瘤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国家级临床诊疗数据库的建立、特别是各种难治性功能性垂体腺瘤的诊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次论坛产生的共鸣,期待下一步能够联合多中心在垂体瘤诊治领域开展更多的原创性研究,为难治性垂体瘤的精准治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分会场五

颅底论坛

在第五分会场,颅底疾病论坛上,10余位国内颅底疾病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与会专家们就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颈静脉孔区肿瘤、听神经瘤、前床突脑膜瘤、岩斜脑膜瘤、海绵窦肿瘤等颅底疾病的处理规范和细节进行了交流,并就神经内镜技术和人工智能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首先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上半场的三位主持人:张宏伟教授、张晓华教授和宫晔教授。

上半场会议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张俊廷教授分享了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显微手术指征判断与入路,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天坛医院处理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策略,包括:保守观察指征、手术指征、手术入路的选择,并通过精美的手术录像讲解了脑干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要点,介绍如何在保护好脑干功能的前提下,全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

第二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钟平教授,钟教授分享的题目是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钟教授介绍了颈静脉孔区常见的肿瘤类型、解剖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后组颅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并分享了一例颈静脉孔区血供丰富的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手术视频,详细讲解了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细节处理,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

第三位讲者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岳树源教授,岳教授分享了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重建,岳教授就听神经瘤术后面瘫的评估、面神经重建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手术录像介绍了各种面神经重建的手术方法,并分享了手术细节和手术疗效。与会专家就面神经重建的手术时机展开了讨论。

第四位讲者是湖南湘雅二医院的蒋宇钢教授,蒋教授同样也分享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入路与显微手术技巧,蒋教授强调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评估,尤其是血管瘤与脑干传导束的位置关系,术中电生理监护的必要性,并通过脑干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录像,展示了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显微手术技巧。与会专家就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时机展开了讨论。

第五位讲者是武汉同济医院的舒凯教授,舒教授分享了听神经瘤手术残留/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策略,舒教授探讨了听神经手术残留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自身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并对听神经瘤手术残留/复发进行了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并通过典型病例手术录像,跟大家分享了复发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
下半场由舒凯教授、王来兴教授和钟平教授主持。

首先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徐建国教授分享了前床突脑膜瘤治疗—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策略,徐教授就前床突脑膜瘤的术前评估、颈内动脉的近端控制、解剖技巧、血运重建等方面,跟大家分享了华西医院在颅底肿瘤手术中重要血管的处理策略,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手术照片。

第二位讲者是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张宏伟教授,张教授分享了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双镜技术处理复杂颅底肿瘤的手术技术与策略,张教授首先给出了复杂颅底肿瘤的定义,然后就单纯开颅显微手术、单纯内镜颅底手术以及内镜与开颅显微联合手术三种技术,分别结合相应的病例录像进行了展示,强调显微外科技术是内镜手术的基础。

第三位讲者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杨军教授,杨教授分享了智能技术在颅底疾病级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杨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智能神经外科,智能医学技术在神经外科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复杂病变中的应用,虚拟现实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计划。

第四位讲者是上海仁济医院的张晓华教授,张教授分享了海绵窦非脑膜瘤病变的毛术治痘,张教授讲解了对海绵窦硬膜反折的理解,海绵窦内神经与颈内动脉的关系,海绵窦手术入路的各个通道,对病理状态下上述结构移位的理解,并通过海绵窦不同病变的手术录像展示了海绵窦非脑膜瘤病变的手术技巧。

第五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铭教授,徐教授分享了扩大的弓下窝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意义,介绍了弓下窝的退化、胚胎发育与成熟、相关的解剖、正常的弓下血管襻、异常的弓下血管襻,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提出的听神经瘤手术中异常弓下血管襻的分型,扩大的弓下窝的诊断标准及其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意义,并分享了异常弓下血管襻移位的手术视频。
最后,钟平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讲课与无私分享!

分会场六

小儿神经外科论坛

在第六分会场,小儿神经外科论坛上,10余位国内外小儿神经外科疾病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张荣教授为论坛坛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宫剑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刘景平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贺晓生教授为论坛担任共同主持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宫剑教授讲述了《儿童视路胶质瘤的天坛诊疗规范》。宫教授详细介绍了儿童视路胶质瘤(OPG)的临床表现,肿瘤分型,手术要点,综合诊治策略,分享了不同类型OPG的治疗经验,总结了天坛医院对于OPG的诊疗规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曾高教授带来的内容是《如何安全的实施儿童AVM切除手术》。曾教授分享了宣武医院治疗不同类型AVM患儿的诊疗经验,分析了儿童AVM的临床特点,阐明了复合手术治疗AVM的重要性,介绍了保护儿童脑功能的技术手段。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昊教授报告的内容是《儿童室管膜瘤的综合治疗》。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儿童室管膜瘤从组织病理到分子病理的研究历史,目前最新的儿童室管膜瘤的分型以及最新靶向治疗的现状,分享了儿科医院对于儿童室管膜瘤的诊治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荣教授介绍了《2022CACA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解读——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张教授结合具体病例解读了2022CACA关于儿童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指南的特点,与欧洲、日本等指南的区别与优势,希望指南得到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林志雄教授作了《比较多组学揭示乳头型颅咽管瘤微环境全景》的报告。林教授详细介绍了乳头型颅咽管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热点,提出了乳头型颅咽管瘤强烈的炎症微环境的特点以及抗炎治疗的潜在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万锋教授的题目是《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基因表观调控机制》。万教授详细介绍了组蛋白调控异常在儿童高级别胶质瘤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蛋白表观失调机制来解释儿童高级别胶质瘤。

上海新华医院马杰教授介绍了《髓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及新华单中心分析》。马教授详细介绍了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分型,介绍了儿童髓母细胞瘤的专病数据库,分享了新华医院DNA甲基化和RNASeq聚类分析髓母细胞瘤分型的结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梁平教授题目是《儿童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附病例分享)》。梁平教授介绍了儿童AV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不同诊治手段的优缺点,分享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儿童AVM的病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鞠延教授介绍了《儿童基底节区占位的临床分析和诊疗要点》。鞠延教授分享了华西医院59例儿童基底节区占位不同性质疾病的性别年龄分布,病理类型,手术方案,同时介绍了10余例具体病例的详细资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赵杰教授报告题目是《儿童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赵杰教授介绍了多例不同类型的儿童鞍区病变,从诊断到多学科治疗,详细总结了儿童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诊治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邱天明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儿童和青少年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邱教授结合具体病例介绍了儿童和青少年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会议最后,张荣教授,马杰教授以及鲍南教授做了总结。本次会议顺利进行,内容精彩,与会者近8千人。会议内容涉及小儿神经外科各类疾病,从疾病机制的探讨到分子病理的解析、从疾病的流行病学到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讲者深入浅出,主持人精彩点评。本次小儿神经外科论坛为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提供了一场小儿神经外科的学术盛筵。

分会场七

运动障碍性疾病融合论坛

在第七分会场运动障碍性疾病融合论坛上,国内运动障碍性疾病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就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陈亮教授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上海瑞金医院肖勤教授聚焦于帕金森病和肠道菌群的关系,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致病机制和治疗潜能。

上海长海医院吴曦教授重点介绍了脑深部灰质核团铁的空间分布与帕金森病患者STN-DBS手术运动预后的关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邬剑军教授针对运动疾病的步态障碍展开介绍,主要涉及步态障碍的分型及临床表现、评估方式和解决策略等多个方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详细阐述了DBS手术靶点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准确定位的方法,建议各种定位方法交叉检验最为稳妥。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陆巍教授讲述了帕金森病模型动物β波段异常放电产生机制,并提出了环路模型对该现象进行解释。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靳令经教授强调了责任肌肉的精细评估在肌张力障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介绍了该团队在颈部肌张力障碍的肌肉代谢显像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徐淑军教授介绍了术中电生理监测记录CMAP在全麻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提出术中电刺激联合微电极记录是保障DBS手术电极精准植入的重要手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带来了帕金森病/综合征疾病修饰疗法的现状及思考,靶向a-突触核蛋白抗体和GLP-1受体激动剂疗是现有临床试验证据下比较有希望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

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学术交流氛围热烈,全方位地探讨了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期待各位同道在会后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反馈。

分会场八

神经免疫/神经肌病论坛

2022年3月26日下午,首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线上论坛)分会场八——神经免疫论坛在全国神经免疫专业同行期待中顺利召开。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亚专业组陈向军教授担任论坛主席,赵桂宪李振新张祥教授参与各环节主持。

首先,由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免疫主任李呼伦教授讲授“B细胞在多发性硬化中免疫调节与临床治疗”。李教授回顾了不同亚群B细胞在MS发生、发展中的变化,B细胞亚群失衡通过细胞因子网络修饰MS疾病。展望BTK抑制剂这一类新型B细胞靶向药物在MS疾病修饰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及可能的机制。陈向军教授就“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位生发中心”向李教授提问,李教授表示存在,且与疾病相关,寡克隆区带的存在即为典型证据,但异位生发中心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值得探索。

随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京津神经免疫中心的施福东教授讲授“Future therapy for MS and NMOSD”。全面系统讲述脱髓鞘疾病领域治疗进展:FcRn拮抗剂作用于免疫球蛋白通过加降解治疗疾病。BTK抑制剂靶向B细胞并可调节脑内小胶质细胞,在靶向治疗的同时具有不杀伤B细胞的优势。CSF1R抑制剂可能在RRMS和SPMS的治疗中起效。同时介绍他们团队最近有关FPR1拮抗剂的临床转化研究,以及CD19CAR-T用于治疗难治性NMOSD的尝试。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徐雁教授则从分层治疗的角度分享多发性硬化的治疗经验。徐教授结合国内DMT药物现状,提出MS治疗理念应从关注复发提升到关注进展,治疗的目标从减少复发到无疾病活动。DMT药物进阶治疗与早期高效治疗各有优劣,须遵循个体化选择的原则:应据预后预测,根据风险比、患者偏好等因素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疗程中再评价疗效并及时调整,以充分个体化选择。徐教授最后介绍自己团队MS临床研究的成果。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邱伟教授则做了有关广州地区多发性硬化流行病学调查的主题报告。首先介绍现有的国内的MS相关流行性学数据,包括患病率、年龄、性别、分型、常见受累症状、首发症状与部位、共病情况、预后因素、脑脊液检查结果、OCB情况。在此基础上,其团队和免疫病联盟启动广州地区的流调研究,分享最新的中国华人MS流调的成果。

同样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胡学强教授则进一步从靶向B细胞治疗神经免疫病的进展。胡教授回顾免疫系统的组成、B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表面标志物等背景及其在MS、NMOSD、MG、AE等神经免疫病中的致病机制。在此基础上介绍抗CD19、CD20单抗等靶向B细胞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

北京同仁医院的王佳伟教授则讲授外泌体与神经免疫病的基础研究进展。提出自身免疫性脑炎中外泌体中miRNA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外泌体亦可作为药物载体帮助治疗。交流互动环节,陈向军教授提出外泌体是否可以有助于早期识别病毒性脑炎、AE或双峰脑炎的生物标志物,王教授团队正在进行此类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周红雨教授则从T细胞角度阐述Th17、Tfh以及IL6在促进NMOSD发病及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华西团队有关T细胞与NMOSD关系的研究成果:NMOSD患者外周血细胞毒性CD8+T异常增多,并与疾病活跃度和治疗反应差密切相关;CD96可能通过调控CD4+T细胞向Th2和Th17细胞分化,并增强CD8+T促炎性功能参与NMOSD进展;NMOSD患者RUNX1甲基化水平降低,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并可能通过上调Th17细胞分化和CD8+T细胞毒性功能表达,参与NMOSD疾病发展。

最后由分论坛主席陈向军教授从自身免疫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三观:“诊断中的责任抗体观”、“治疗中的靶标观”、“靶向治疗的安全观”提纲领地总结当今神经免疫病诊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陈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思考,与国内同行反复讨论后提出了“责任抗体”的新概念,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十分及时地用来应对目前自身抗体检测中多个抗体阳性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免疫靶向治疗应结合疾病基础免疫机制,精准选择合适的作用靶标,强调免疫抑制剂使用中安全当头,感染管理是重中之重。

各位专家立足于基础与临床研究,总结了近期细胞和体液免疫、外泌体在神经免疫疾病致病机制的进展,及相关诊疗标志物的探索,从靶向治疗、个体化分层管理治疗的层面延伸到对免疫治疗的前沿展望。最后在陈向军教授激扬的总结中会议达到高潮,实时直播观看人数冲上1万2千余人的巅峰,本论坛圆满结束!

分会场九

脊柱脊髓论坛

会场9的主题为:脊柱脊髓论坛,会议13:30开始,首先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菅凤增教授发表了关于脊髓损伤临床转化中的问题与思考,菅主任总结了目前较前沿的关于神经修复的科研内容,总结指出脊髓损伤因其复杂性需要通过内源性诱导、外源性干预等多种措施联合,从而达到神经修复的目的。

而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贾文清教授分享了一300多例单中心的Chiari 畸形1型预后分析结果,对300多例Chiari形1型患者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改疾病的临床诊疗供了指导。

成都西区医院的冯海龙教授就骶骨肿瘤切除及骨盆环重建进行了分享,骶骨肿瘤是一类复杂的神经脊柱外科疾病,特别是需要骨盆环重建的病人,冯主任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就该疾病手术方法技巧等同大家分享。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成惠林教授就全椎体显微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进行分享,在碰到特殊的需要进行全锥体切除的脊柱肿瘤时,成惠林教授的分享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春美教授对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分享了使用颈椎后路经皮通道减压的治疗方法,分享了自身的临床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嵘教授,通过前瞻性方法,回顾分析了一百余例脊髓髓内恶性星形细胞瘤,对比了颅内的星形细胞瘤,总结了脊髓髓内恶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及分子特点,提出了脊髓髓内恶性星形细胞瘤较颅内的星形细胞瘤有其特殊性。

随后,在第二节内容中,先是由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的王贵怀教授介绍了一种以MDT为核心的脊髓胶质瘤治疗模式,给大家带来了参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吴浩教授分享了退变型脊柱侧弯的微创治疗,脊柱侧弯是脊柱整形中的挑战,吴浩教授分享了微创概念下olif手术。

解放军总医院的乔广宇教授介绍了使用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分享中乔教授分享了钩椎关节切除以及椎动脉保护的术中操作经验。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李维新教授分享了颅颈交界区重建手术技术体会,颅颈交界区治疗的关键在于颅颈交界区各结构解剖关系的恢复与稳定性的重建,李教授就寰枕关节与环枢关节稳定经验进行了总结分享。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陆云涛教授分享了型颅底凹陷患者寰枕交界区骨性结构的系统测量及其临床意义,颅底凹陷作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常见类型,Ⅱ型颅底凹陷即稳定型颅底凹陷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陆教授运用动力位CT又对川型颅底凹陷合并Chiari畸形的寰枕交界区骨性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Ⅱ型颅底凹陷患者寰枕关节潜在失稳的新概念。

重庆医科大学附一医院的晏怡教授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建模,并提出了相应的复位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的赵红宇教授总结了胸椎管狭窄的外科诊疗进展,该疾病风险高、并发症多、治疗困难,赵教授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车晓明教授分享了椎体富血供肿瘤的治疗探讨。椎体富血供肿瘤因其术中出血风险高,出血难以控制,切除困难等特点,车教授分享了手术操作经验及要点。并对本场论坛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了感谢!

分会场十

脑膜瘤论坛

在第十分会场,脑膜瘤论坛上,近20位国内外脑膜瘤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钟平宫晔教授为本分会场论坛开场,介绍了各位主持人和讲者。随后各位专家依次做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从历史发展、手术技巧、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介绍了脑膜瘤的研究进展。
在论坛第一节,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程宏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葛建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毛仁玲教授介绍了论坛第一节的各位讲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漆松涛教授作了“想说爱你不容易…难以琢磨的脑膜瘤”的主题报告,漆松涛教授从脑膜瘤的历史、现状、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综合性的介绍了脑膜瘤,特别是高级别脑膜瘤的治疗困境和个体化治疗的未来方向。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兰青教授作了“鞍结节脑膜瘤的微创手术治疗“主题报告,兰青教授重点从手术入路选择、功能保护等方向介绍了鞍结节脑膜瘤锁孔、内镜手术的技术要点及经验。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屈延教授作了“海绵窦肿瘤手术入路选择及应用体会”的主题报告,屈延教授结合手术视频系统的介绍了不同开颅及内镜入路处理海绵窦区病变的经验及技术要点。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陈礼刚教授作了“脑膜瘤的分子诊疗”的主题报告,陈礼刚教授介绍了脑膜瘤的组织学病理的局限性和基因病理在指导脑膜瘤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季晶教授作了“嗅沟脑膜瘤的微创手术体会“的主题报告,季晶教授结合文献及本院20多年的病例系统性的介绍了嗅沟脑膜瘤的历史、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手术要点和预后特征。
在论坛第二节,来自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屈延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化霖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钟春龙教授、葛建伟教授介绍了论坛第二节的各位讲者。

摩洛哥international and universitaire cheikh zaid hospital的Najia EI Abbadi 教授作了“managing anterior skull base meningiomas“的主题报告,Najia El Abbadi教授介绍了不同前颅底起源部位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手术原则和技术要点,分享了前颅底脑膜瘤的手术病例,并在线与专家们作了交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刘志雄教授作了“前床突脑膜瘤生长方式的观察和手术思考“的主题报告。刘志雄教授结合解剖照片及大量手术视频系统介绍了前床突脑膜瘤的解剖特征、手术策略和非手术进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程宏伟教授作了“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体会“的主题报告。程宏伟教授结合手术视频介绍了显微镜和内镜下经Poppen入路及Krause入路处理松果体区脑膜瘤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强调了保护深部引流静脉的重要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石松生教授作了“蝶骨棘内侧脑膜瘤手术的血管保护“的主题报告。石松生教授结合文献及自身病例介绍了肿瘤与血管关系对手术切除程度的影响,及术中保护被肿瘤包饶的血管的技巧及必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华领洋医生作了“三种不同亚型WHO 2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的主题报告。华领洋医生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及华山医院的数据分析了2级脑膜瘤的临床、基因组学特征及预后之间的不同。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宫晔教授作了“现阶段脑膜瘤分子诊疗的意义”主题报告。宫晔教授回顾了脑膜瘤基础研究的历史、总结了目前脑膜瘤分子特征,并展望了未来分子诊疗在脑膜瘤诊疗中的前景及重要性。

在当天下午的脑膜瘤分会场,参会专家们结合大量的病例及自身经验分享了不同部位脑膜瘤手术的注意事项及技巧,总结了高级别脑膜瘤临床处理的现状及难点,并展望了分子病理等脑膜瘤基础研究对未来个体化治疗脑膜瘤患者的重要性。通过本次论坛产生的共鸣,期待下一步能够联合多中心在脑膜瘤综合治疗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提高大家对脑膜瘤研究的重度,为难治性脑膜瘤患者提供有效治疗策略。

分会场十一

放射外科论坛

在第十一分会场的神经放射外科论坛上,18位国内放射外科领域知名专家共襄盛会。本次论坛由老、中、青专家共同组成了主讲嘉宾和讨论嘉宾,主要有年轻专家担纲大会发言,对听神经瘤、脑动静脉畸形、脑转移瘤、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和颅内孤立神经纤维瘤的放射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线收看的参会者高达6800多人。
放射外科分会场由放射外科元老潘力教授和刘阿力教授担当大会主持嘉宾。本次论坛由年轻专家担任演讲嘉宾,由两位讨论嘉宾进行提问和讨论。

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伽玛刀中心(上海伽玛医院)的吴瀚峰主任医师,他报告了“听神经瘤的伽玛刀治疗”基于大数据的治疗计划标准。他详细介绍了基于肿瘤的大小提出的各种听神经瘤的分类,根据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的大数据,提出测量听神经瘤体积大小的简单易行方法。在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孙时斌教授详细解读了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长期疗效、听力保存和面瘫发生的概率。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林益光教授点评了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副反应以及复发再手术的情况。

第二位发言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向思教授,她报告了:”双管齐下一DSA联合MRI精准定位脑AVM”。她们利用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优势,伽玛刀治疗AVM时使用DSA和MRI联合定位,从DSA上清晰辨别AVM畸形血管巢,并将DSA精准融合在MRI图像上,做到精准勾画AVM的靶区和精准治疗。
天津环湖医院的刘晓民教授和浙江大学的童鹰教授点评AVM的伽玛刀治疗,刘晓民教授提出伽玛刀治疗AVM的剂量问题,童鹰教授讨论了伽玛刀治疗AVM的闭塞率。

第三位发言者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宽宇教授,他报告了”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瘤伽玛刀介入时间窗的讨论——病例讨论”。
讨论嘉宾分别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潘斯俭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鑫教授,对基因突变的肺癌脑转移瘤,是先靶向药物治疗还是先放射外科治疗?何时伽玛刀治疗?结合实际病例点评伽玛刀联合靶向治疗的优势,但是目前缺乏高级别证据证明伽玛刀治疗基因突变肺癌脑转移的时机。王鑫教授结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的实际病例,提出靶向治疗和放射外科治疗并不矛盾,靶向治疗的同时,尽早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

第四位发言者来自南部战区总医院的王嘉嘉教授,她报告了“适合放射外科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的选择”。
讨论嘉宾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伽玛刀中心(上海伽玛医院)的汤旭群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余锦秀教授,他们讨论了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剂量和治疗效果,特别指出,脑干部位手术切除有难度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活合伽玛刀治疗,伽玛刀治疗可以降低重出血的风险。

第五位发言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诸华光教授,他报告了“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放射外科治疗的策略”。孤立性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根据病理分级,采用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恩敏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龙浩教授担任讨论嘉宾,他们对孤立神经纤维瘤的术后放疗和放射外科治疗,特别是照射范围和颅外转移进行讨论,提出放疗剂量和放射外科治疗孤立神经纤维瘤的剂量。
本次放射外科论坛充分展现讨论环节的提问和嘉宾点评,对目前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和广泛讨论和点评,让会议的氛围由单纯的大会演讲变为观点碰撞的激烈讨论。

听神经瘤是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的病种,肿瘤的大小决定着治疗效果,专家一致认为,直径小于2cm的听神经瘤可选择伽玛刀或射波刀放射外科治疗,也可选择手术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需求和对面瘫的顾虑。脑AVM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血管内介入和放射外科治疗,对于位于脑深部(如基底节、脑干)的AVM,放射外科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实施剂量分割,或分阶段治疗,以降低治疗后的副反应。脑转移瘤是放射外科治疗的热点,癌症病人生存期的延长,特别是肺癌病人,容易出现脑转移。肺癌靶向药物的出现,脑转移瘤的治疗呈现多种治疗方式并存,放射外科治疗单发或有限数量脑转移瘤获得肿瘤界的公认,合适应用放射外科治疗与肿瘤内科医师之间存在一些争议。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放射外科治疗一直存在争议,脑干部位、出血后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切除风险高的病人,伽玛刀治疗具有降低出现的风险。孤立性神经纤维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放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是WHO lll级的肿瘤,建议常规放疗或联合放射外科治疗。

分会场十二

神经康复前沿

下午的第十二分会场,神经康复前沿论坛邀请了国内多位多学科神经科学及康复专家作了精彩讲座,就神经疾病精准评估和精准治疗等前沿热点与参会者分享经验。

分论坛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吴毅教授首先主旨发言,他带来的讲座题目是《脑功能损伤的精准定位与精准康复》,吴毅教授介绍了脑损伤患者精准康复诊疗思路,提出康复治疗的目标要做到个体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吴教授通过一例脑出血患者、一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和一例双侧脑桥出血患者的精准康复治疗,向大家展示了精准诊断、精准定位、精准康复的诊疗过程,在这精准康复的理念下,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快速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精准康复必然是未来康复的发展方向。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李建军教授,他分享的内容是《脊髓损伤后CNS结构和功能的多模态研究》,目前脊髓损伤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损伤节段本身的变化,而脊髓损伤两端包括大脑和运动终板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脊髓损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脊髓损伤部位,对损伤部位两端、脑部和运动终板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影响。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对脊髓损伤后两端病理变化的情况和变化机制的探索和研究进展,并提示要重视脊髓损伤后脊髓及脑的神经结构保护,重视脑功能的保护和代偿、激活和重塑。相关方向的研究前景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提供了新的策略,为患者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三位演讲嘉宾是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白定群教授,他与大家分享的讲座题目是《虚拟现实训练在康复中的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觉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相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与传统康复方式相比,VR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步态和日常功能。白教授介绍了VR技术运用于临床康复的理论基础和VR在国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介绍了其团队在相关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四场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王坚教授带来《帕金森病的治疗前沿》,王坚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并对2018MDS循证指南更新的内容进行了解读,重点解读了延迟释放剂型(Rytary,IPX066)、伊曲茶碱、沙芬酰胺、奥皮卡朋、唑尼沙胺等治疗运动症状波动药物在指南中新增的内容,希望能给临床医师在帕金森病治疗用药方面有新的启发。

第五场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雪海教授给大家带来《重症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的促醒调控技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治疗目前仍是医学界一大难题,目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包括无创的tDCS、TMS,以及有创的DBS和SCS。吴教授强调,不同的意识障碍要明确诊断和病理机制,以此为依据选用不同的刺激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促醒效果。吴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对于脑意识障碍相关脑区的研究情况,并介绍了脑损伤意识障碍脑电的评估方法,在精准评定下实施神经调控进行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未来还将基于样本数据库,在意识障碍的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实现更好的促醒效果。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高压氧医学中心和上海长海医院的刘青乐教授,他带来的讲座题目是《脑损伤患者的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是在高于当地压力的环境中,吸入高于当地氧浓度的氧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刘教授详细介绍了高压氧的使用条件、脑损伤患者需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原因以及高压氧的作用机制和患者如何进行高压氧治疗。刘教授肯定了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对高压氧治疗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作了解答。

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病例分享,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康复医师谢鸿宇、物理治疗师刘加鹏、作业治疗师曹左君和言语治疗师王婷玮为大家带来了《精准康复斩乱麻-1例重症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的病例讨论。病例介绍了一位脑外伤患者,入院时伴随严重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20余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面对重而繁多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通力协作,精准康复,将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分类,按阶段各个击破,最终帮助患者改善了吞咽和言语障碍,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并成功实现了患者回归家庭和生活的康复目标。
各位与会专家对该病例进行了点评。专家们肯定了该病例展示出的精准康复和团队合作理念,也对本论坛其他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了感谢,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并希望借此平台加强多学科合作和精准康复前沿的研究。
最后,吴毅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吴教授表示,本次康复论坛的特点是多学科合作,这也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我们要不断关注康复最前沿的方向,深入进行相关技术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展更多的神经康复包括脑功能和脊髓损伤方向的研究,促进神经康复更快更好地发展。

各位专家精彩的分享让与会者对神经康复各方面的前沿进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神经康复工作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论坛吸引了11000多人次的在线参会者,与会者反响热烈,各位专家介绍的最前沿的临床和研究进展启发了临床工作者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也提振了患者的康复信心。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神经康复前沿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2022年3月27日,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精彩继续。

分会场一

脑血管病融合论坛

在第一分会场,召开了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血管病融合论坛,来自国内外各大临床医学中心的23位教授受邀进行专题讲座,就卒中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线上观看人次累计高达3.7w。

首先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首先作报告,董教授罗列了2022年ISC国际卒中大会上公布的众多临床研究结果,分别介绍了取栓适应症拓展、取栓后反桥接治疗、取栓前辅助替罗非班、移动卒中单元等概念。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在国内开展的CHABLIS-T研究通过针对卒中超窗患者采用TNK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超窗患者的卒中急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众多国际研究结果的报道,也为我们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更多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副院长顾宇翔教授介绍了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对于脑血管病的复合治疗理念与融合治疗模式。针对各类脑血管病患者,成立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射影像科、康复医学科、护理部等MDT诊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不同病种的标准化诊疗流程。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烟雾病为例,顾宇翔教授分别介绍了华山医院的诊疗模式和创新理念,进一步强调了“多模式复合与多学科融合”诊疗理念的高效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艳蓉护士长就华山医院脑血管病融合病房护理团队的构建与管理作了精彩发言。

论坛第二环节围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规范化管理与救治方面开展讨论,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通过回顾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历史,对比了颈动脉内膜剥脱与急性卒中取栓的发展变革。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从临床评估、病因诊断和新的治疗方式三方面论述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程忻教授介绍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进展。通过回顾移动卒中单元改善功能预后,对比不同中心溶栓时间窗和诊疗流程、新型溶栓药物临床效果、直接取栓结果差异等方面。指出时间窗内,越快越好;时间窗外,影像选择;新型溶栓药物TNK指日可待;跳过桥接直接取栓尚未证实等四个基本概念。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鹏飞教授介绍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进展。通过分析组织窗评估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后循环和远端血管AlS的治疗困惑、低NIHSS评分和大面积梗死患者的取栓获益,论证了血管内治疗适应症现状及研究前景。并进一步分析了现有取栓技术和术后管理方案。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Mark Parsons教授从卒中发病机制上介绍了神经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验证MIStar系统基于CT灌注成像自动识别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功能,并对不同参数进行分析,进而指导临床诊疗决策。
下午论坛继续围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规范化管理与救治深入探讨,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怀璋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程忻教授主持。

来自皇家墨尔本医院的Bruce Campbell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对于超窗患者的组织窗筛选标准、后循环闭塞、大核心梗死区、反桥接和术后综合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梳理与点评。并进一步解释了众多直接取栓研究差异,表明静脉溶栓依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方堃教授讲述了急性卒中流程管理与质控的细节内容,通过回顾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导意见,强调了提高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规范率。详细介绍了上海质控督察方案中对于质控对象、质控流程和质控方法的具体要求。

山东聊城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利勇教授讲授了困难取栓路径的处理策略,张教授通过分析取栓失败的原因,指出通路建立在取栓治疗的重要意义。进而通过实际病例展示,进一步强调了通路在AIS治疗中的优先地位,以及球囊Guiding、大口径抽吸导管和取栓支架三轴系统在提高首过再通率的重要价值。

来自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陈文伙教授分析了基于影像和临床的AIS发生机制,临床与影像应当互补互促,综合提高。而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判断病因机制,高效地指导临床决策,改善患者预后。陈教授进一步通过实例,介绍了豆纹共干型梗塞、后循环特殊类型梗塞中,临床与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论坛最后聚焦慢性大血管闭塞的多模式治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万杰清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灯亮教授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徐蔚海教授首先为我们带来血管壁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的讲座,在MRA、DSA等血管腔影像基础上,血管壁影像技术能够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病变类型、病变性质等方面辅助诊疗决策制定。徐教授针对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详述了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东海教授根据颈动脉闭塞不同分型,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慢闭的影像表现和齐鲁治疗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病例展示,进一步阐述了对于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慢性闭塞手术决策制定与考量。客观分析了复合手术对于颈动脉慢闭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曹文杰教授进行了颅内动脉支架植入再狭窄相关因素分析的主题讲座。曹教授首先通过回顾了颅内支架治疗ICAS的发展历程,指出支架内再狭窄是影响颅内支架植入疗效的重要因素,并指出患者基础状况、斑块因素和治疗技术是关键点。基于上述因素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治疗结果。

河南省人民医院朱良付教授讲授了颅内非急性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进展和并发症防治方面的经验。从观念进展、评估进展、治疗进展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非急性闭塞开通围手术期的诊疗细节,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建议。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高超教授分享了慢性大血管闭塞的复合手术经验。通过回顾颈动脉慢性闭塞的基本概念、治疗原则及中国专家共识,结合中心实际临床病例,论证了不同类型颈动脉慢闭的复合手术治疗理念经验及相关策略。

在针对各类急、慢性脑血管病的多学科、多模式、多角度的热烈讨论下,本届脑血管病融合诊疗论坛圆满落幕。在国家神经疾病中心联合区域诊疗中心的合作模式下,相信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必将获得质的提升。

分会场二

神经影像论坛

在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第二分会场神经影像论坛上,16位国内外神经影像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最新热点分享交流。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耿道颖教授、管一晖教授担任论坛坛主,张军教授、左传涛教授为执行坛主,线上论坛全天分为四节会议,在线人次总计超2.2万人。
神经影像论坛第一节的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振威黎元教授主持。

首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耿道颖教授分享了题目为《功能神经影像与智能影像》的内容。她以临床案例和科研动态的方式相结合,强调了以影像组学、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影像学在神经系统成像中的重要应用及前景,并提出传统成像方式向精准治疗、可视化成像发展的未来愿景。

接着,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的王凡教授带来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引导下的肿瘤精准诊治》精彩内容。王凡教授提出,分子探针的引入使得核医学成像进入到精准化时代,可以提升诊疗水平的准确率、特异性和灵敏度,在疾病早期即可提供有效的临床价值。同时,王教授也介绍了团队目前在核医学探针显像、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后,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居胜红教授分享了主题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研究现状与实践》的内容。居教授讲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影像领域的应用进行到现在,具备了更强的算力、更优化的算法和更多的数据和资金支持,这使得基于智能分析的影像组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居教授也分享了团队目前在影像AI研究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新探索。

本节最后,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的田梅教授带来了《人类表型组研究》的报告。她讲到,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因此对于表型数据可算可控和全景分析的需求成为要点,这是我们对疾病分型、诊治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此外,田教授也介绍了目前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人类表型组研究计划”的规划、进展与成果,以及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推进。
神经影像论坛第二节的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爽刘含秋教授主持。

首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宏教授带来了《基于分子影像的透明病理》的报告。他提出病理学正在经历分子化、数字化的探索之路。利用精确、微观、高通量的技术使得病理学研究得以深入到单细胞、基因分子水平。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张教授提出其应当是无创、活体、多尺度的系统评估,因而基于分子影像的病理学将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接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娄昕教授分享的主题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帕金森病走向临床:301体会》。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也称为“磁波刀”,此项技术无创、无需麻醉、并发症少。利用CT评估、MR多靶点精准定位、超声聚焦热消融异常神经环路中的靶点这一体系,可以对帕金森病产生显著的疗效。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带来的主题为《脑脱髓鞘病MRI成像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卢教授指出,脑脱髓鞘疾病受制于临床鉴别、成像效果和时空进展等因素,如何在早期就能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成为临床上的重要需求。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组学在该疾病的应用得到较大发展。

本节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郑元义教授分享的主题为《脑科学与周围神经超声研究进展》。郑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基于超声造影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当中的最新应用,尤其对磁调控技术寄予厚望。
神经影像论坛第三节的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郁欣尹波教授主持。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管一晖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PET分子影像在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记物表现模式研究》的分享。管教授介绍了诊断阿尔兹海默病的“A/T/N/(C)biomaker”诊断体系,并讲解了PET及其衍生成像手段基于该体系在AD的诊疗现况和进展方面的应用。

接着,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臧玉峰教授带来题为《fMRI guided preci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herapy》的报告。臧教授简要概括了团队在静息态脑功能领域的经验与成果,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浅出介绍了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TMS治疗。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药学院的李聪教授分享了《定位肿瘤酸性代谢边界导航脑胶质瘤手术》的报告。李聪教授介绍到,呈现弥漫性生长的胶质瘤存在精准定位问题,尤其是应用造影剂后存在术中定位与术前定位的偏差。因此李聪教授团队基于此临床痛点开发出了通过分析胶质瘤代谢边界从而术中精准引导手术的新技术。

本节最后,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张龙江教授为大家分享了题为《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内容。张教授提纲挚领,以实际病例为切入,简要概括了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同时,张教授介绍了自动化去除颅骨CTA技术、数字减影CTA技术等,提升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精确性和灵敏度。此外张教授也提出,目前动脉瘤的检测还存在很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需要继续对人工智能诊断动脉瘤进行多中心的临床验证。
神经影像论坛第四节的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芳张慧玮华涛教授主持。

首先,来自Bern大学的Claudio L. Bassetti教授带来了题为《The Brain Health Campaign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的分享。Bassetti教授主要介绍了欧洲神经病学会的组织结构、专家成员、发展现况及研究成果等,以及讲解了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概况和世界范围内的脑健康工作现状。

接着,来自Bern大学的Axel Rominger教授带来了题为《PET in neurodegeneration: from bench to bedside》的讲座。Rominger教授以具体临床病例为切入点,简要概括了神经退行性疾病时空变化过程中的主要PET影像表现。同时也介绍了基于多种biomarker的PET诊疗手段。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左传涛教授分享了题为《多维度PET分子影像与帕金森病》的报告内容。左教授从病理-影像可视化多巴胺能显像、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代谢模式(PDRP/M-SARP/PSPRP/CBDRP)分析等方式建立多维度脑异常代谢网络诊断方式。同时,左教授也介绍了团队制定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帕金森病PET显像“华山模式”。

本节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军教授带来了题为《耐药性癫痫多模态成像研究》的分享内容。张教授从耐药性癫痫的研究现况、疾病的病理机制、传统成像缺陷和临床诊疗痛点出发,引入针对特异性靶点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分子探针。同时张军教授团队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出电响应性造影剂,从而针对癫痫患者发作性神经元放电的诊疗痛点发挥效用。

此次神经影像论坛中,共16位专家学者莅临报告,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含金量高的学术盛宴。诸位专家来自放射影像、核医学、超声、病理、药学、生命科学等多重领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及学术进展带来了多角度、综合性的专业认知。同时,从分享内容来看,早期诊疗、精准治疗、人工智能、医工交叉、多学科成体系将成为神经影像领域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我们期待在优秀专家学者的带领下,神经影像学科能迎来更繁荣的未来!

分会场三

神经重症、感染与康复论坛

在第三分会场--神经重症、感染与康复论坛上,10位国内多家神经重症、感染和神经康复领域权威的专家继续分享自己领域的最新热点和诊治经验,为全国同道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次论坛第一节由胡锦教授、张文宏教授、吴毅教授主持。

论坛首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做报告,由于疫情肆虐,张文宏教授仍在主持上海抗疫工作,以视频录像的方式做了“重症感染的诊疗策略”主题发言,阐述了目前神经重症患者感染的疾病谱和最有效的诊断、治疗策略,特别强调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价值,对广大神经重症医生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周建新教授以“神经重症:填补认识与实践的空白”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一直是治疗中的一大难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吴毅教授以“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神经调控康复治疗技术”为题,系统介绍了各类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意识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为这类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诊疗方案。

神经重症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金嘉琳教授针对这类患者的筛查和主动预防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可以有效地早期检出和预防这一事件的发生。

脓毒血症的治疗也是神经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一大难点,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许汪斌教授针对这一问题,做了“sepsis的血浆逃逸量评估及治疗方法”的主题演讲,阐述了“脓毒血症的血浆逃逸”的概念,为这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
第二节由朱玉连教授、石广志教授、魏俊吉教授主持。

首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的朱玉连教授做了“脑损伤重症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技术”的演讲。传统上,我们认为神经重症患者在监护室中应以卧床、制动为主,而朱教授的分享让我们认识到早期呼吸康复运动对治疗和预后改善的价值,对重症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孙峰教授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管控与脓毒症的快速救治体系”为题,阐述了术后感染需关注的问题,特别提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需要关注的参数和指标,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抗感染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的吴军发教授以“严重颅脑损伤康复中的加减法”为题,从康复医学的角度介绍了颅脑创伤患者中各类并发症的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徐斌教授则从脑室感染的角度,阐述了多重耐药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疗进展,详细阐述后各类不同感染情况下的处理策略。

最后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胡锦教授做压轴演讲,胡教授以“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感染的监护和管理”为题,通过多个病例介绍了颅内感染与颅内压、脑电图在颅内感染中的价值等内容,系统阐述了华山神外监护病房对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感染的“华山方案”,令广大神经创伤和神经重症医生受益匪浅。

当天的10位演讲专家分别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感染科、康复科的资深专家,通过结合本单位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科最新进展,提出了在神经重症和中枢神经感染领域的最新观点,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推进我国神经重症和康复的进步,为患者和学科的发展提供更美好的未来。

分会场四

认知障碍论坛

2022年3月27日,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认知障碍论坛正式召开,多名认知障碍疾病领域权威专家聚焦认知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共21场专题报告,内容涵盖阿尔兹海默病(AD)、烟雾病、血管性认知障碍(VCl)、帕金森痴呆(PDD)等多种临床疾病;同时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电生理等多个基础医学学科交叉。顾宇翔教授、肖波教授、谭兰教授和郁金泰教授,共同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本论坛上半场共有11位专家带来了精彩报告。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叶克强教授介绍了C/EBPb/AEP信号通路在AD发病中的作用,并提出N368在早期诊断AD中的重要意义。
南华大学张灼华教授介绍了线粒体损伤导致PD的可能机制,为今后PD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院长介绍了认知障碍的外科治疗方法,提出痴呆MDT综合治疗模式需各学科不分你我共同创造。

华中科技大学王建枝教授介绍了AD神经退变机制及早期诊治策略,指出适时阻止tau聚集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AD,并线上回答血浆磷酸化tau(p-tau)可能存在扳机点,p-tau 217可观察到瀑布效应,但在系统研究中存在磷酸位点多样等一系列研究瓶颈。

军事医学科学院袁增强教授介绍了靶向细胞代谢干预AD的相关进展,指出了小胶质细胞功能及糖代谢紊乱在A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教授针对早期精神病的认知障碍和神经调控干预展开了介绍,指出认知损害是精神病性障碍的核心特征,rTMS可以短期改善早期精神病认知障碍。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郑平教授介绍了成瘾记忆提取的神经环路,阐释了成瘾行为可能的神经机制。
厦门大学张云武教授讲述了RPS23RG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参与,并为未来AD的治疗提供了方向。
厦门大学张杰教授介绍了己糖激酶在AD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揭示了糖代谢与AD之间的联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嵘教授介绍了烟雾病相关认知与脑网络的初步研究成果,阐述了烟雾病相关认知障碍的复杂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副院长顾宇翔教授介绍了使用多模态神经影像、脑肠轴等多维度探讨烟雾病结构功能改变的研究,指出这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血管认知障碍机制的认识。

本论坛下半场共有10位专家进行了分享。北京师范大学张占军教授介绍了北京老年脑健康促进计划(BABRI)队列建设情况,分享了BABRI数字化记忆门诊筛查方案以及该方案在北方社区的实践情况。
山东省立医院杜怡峰教授分享了基于Mind-China队列的AD危险因素研究,强调AD危险因素可能通过一个共享机制致病。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春风教授介绍了睡眠与认知的紧密联系的全球最新研究进展,刘教授回答认知与睡眠特征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商慧芳教授针对PDD诊治进展进行了介绍,对PDD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申远教授带来了关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ND)与AD的专题报告,指出PND会增加长期转化为AD的风险,全麻患者相比较腰麻认知下降风险更高,提出老年人群应尽可能避免手术以保护认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唐毅教授分享了双耳听觉加工整合与AD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听觉感知觉与认知损害的交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邢岩教授介绍了脑脊液分子标志物在老年人可逆性疾病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回答了线上提问:对于放液试验阴性患者可以重复放液或者持续外引流试验或者脑脊液灌流试验或者颅内压监测等方法预测手术疗效,如果没有条件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尝试碳酸酐酶抑制剂醋甲唑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振涛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糖尿病相关因子IAPP与AD发生的关系,为AD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苏佳斌医师介绍了VCI的多模态影像研究,指出功能磁共振、ASL、FDG-PET、4D flow等技术在VCI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就AD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等做了详细汇报,并重点介绍了华山AD精准防诊治方案,涵盖从健康衰老、临床前高危阶段、轻度认知损害阶段、到AD临床阶段的全称早期识别和管理方案。

本次会议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多学科,从机制、现象多角度,从预防、治疗多阶段,对于认知障碍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感谢每一位与会学者的分享,感谢线上线下各位同道的聆听,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相会!

分会场五

内镜论坛

2022年3月27日上午,在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的第五分会场--内镜论坛上,10余位国内外神经内镜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技术、内镜经颅锁孔微创手术技术、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等热点问题分享了经验。
本论坛的上半场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新钢院长、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吴安华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亚卓教授,授课主题为《Surgical Treatment of Skull Base Chordomas》。张亚卓教授回顾了大样本量的颅底脊索瘤手术经验,指出要根据肿瘤侵袭的解剖结构,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术中仔细探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保护好重要神经血管,首次手术切除程度和肿瘤分子标记物可以预测疾病预后。

第二位讲者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洪涛教授,授课主题为《内镜经鼻颅底外科—颈内动脉处理技术》。洪教授根据丰富的内镜经鼻手术经验,把颅底牵涉到颈内动脉的解剖区域分为床突段颈内动脉内侧区和外侧区等八个重要分区,结合评估颈内动脉暴露分级,可以最大安全程度切除高风险颅底肿瘤。

第三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彪教授,授课主题为《Endoscopic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SCITA)》。张教授创造性的运用内镜幕下小脑上入路,安全微创地切除松果体区、三脑室后部、丘脑、岩斜区、Meckel's囊、脑干、侧脑室三角区等颅内深部病灶。

第四位讲者是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鲁晓杰教授,授课主题为《垂体巨腺瘤的现代手术策略》。鲁教授把巨大垂体腺瘤侵袭部位分为2类5分区,根据不同生长类型的肿瘤设计手术策略,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最后一位讲者是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刘卫平教授,授课主题为《内镜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思考》。刘教授介绍了自己内镜手术的微侵袭理念,通过个体化治疗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本论坛的下半场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田新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志雄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吴群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桂松柏教授,授课主题为《颅咽管瘤内镜经鼻手术中垂体柄、视神经、动脉和下丘脑的保护》。桂教授通过介绍300多例颅咽管瘤内镜经鼻手术经验,详细阐述了术中在保护好垂体柄等重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安全切除肿瘤的重要性。

第二位讲者是台北荣民总医院王纬歆教授,授课主题为《Management of vascular injury in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王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内镜鼻颅底手术当中保护血管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大动脉破裂的预防和用肌肉瓣进行紧急止血的策略,展示了良好的手术心态。
第三位讲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姜晓兵教授,授课主题为《Knosp Ⅲ Ⅳ级垂体瘤手术全切技术》。姜教授阐述了内镜经鼻入路全切除侵犯海绵窦垂体瘤的手术技术,同时安全有效地保护海绵窦内的血管和神经。

第四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镛斐教授,授课主题为《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From the Lab to the OR》。王教授介绍了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规范化、分阶段神经内镜培训体系和临床手术经验,提出解剖培训是临床手术的基石。

最后一位讲者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常震教授,授课主题为《经“锁孔”神经内镜下侧脑室肿瘤切除手术》。江教授介绍了通过endoport内镜通道技术安全有效地切除侧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等经验,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损伤白质纤维束。

通过本次论坛十位讲者的分享,大家对各种神经内镜手术入路,和如何避免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手术并发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次论坛产生的共鸣,期待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神经内镜专委会的平台指导下,全国神经内镜同道继续探索神经内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分会场六

神经疾病护理论坛

2022年3月26日,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正式召开。在第六分会场--神经疾病护理论坛上,13位国内外神经疾病护理领域权威专家共襄盛会,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分享经验。本会场分为上午和下午会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曹艳佩副主任做了开场讲话,毛颖院长做了领导致辞。郎黎薇主任护师、任学芳副主任、段丽娟护士长主持上午会场;张玲娟主任、黄莺副主任护师、谭丽萍主任、石卫琳科护士长主持下午会场。主持人介绍了与会的各位专家,然后各位专家依次做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从护理的卫生经济学价值、神经疾病护理科研前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护理专科建设、基于改进科学的持续护理质量促进、神经疾病专科护理策略、神经疾病心理健康与促进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神经疾病护理管理、科研、临床实践的热点与进展。线上1.8万护理同仁观看了本次论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曹艳佩主任护师汇报的题目是《护理的价值-应用卫生经济学于护理管理》,从护理成本-效益-效能、人力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护理经济学科研等方面阐述了护理的价值,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护理专业价值、提高患者满意度提供借鉴。

美国纽约大学迈尔斯护理学院副院长、纽约医学科学院院士吴蓓教授汇报的题目是《老年护理的创新和发展:注重对失智症照料和精神健康的研究》,从失智症的全球疾病负担、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口腔健康状况不良、糖尿病等),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干预策略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失智症照料和精神健康的创新,为提升认知障碍/失智症老人的照护质量提供借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范艳竹副主任护师汇报的题目是《动脉瘤再破裂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从动脉瘤再破裂危险因素评估、预后判断、可控危险因素干预、加强护理管理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为动脉瘤术后护理避免再出血提供临床实践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军主任护师汇报的题目是《神经重症患者谵妄的管理》,介绍了谵妄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解读了澹妄预防与管理的最新专家共识,从识别高危人群、早期活动、环境管理、适当镇静、合理镇痛、评估精神认知、情感交流等角度阐释了谵妄管理新策略,为神经重症谵妄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郎黎薇主任护师汇报的题目是《专科护理对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介绍了中国脑科学计划,包括建立脑科学研究技术平台、资源库,研究脑认知功能,推动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发展,注重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设备研发。神经疾病护理学科要站位更高,注重创新,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护理学科在社会的影响力,将脑计划的科学研究转化到社会大众的健康保健中,为促进大众健康提供助力。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胡雁教授汇报的题目是《基于改进科学的持续质量促进》,从改进科学的意义、概念、理论框架、实施步骤等方面,阐述了改进科学在护理质量持续促进中的作用;强调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建议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共同努力、提高临床专科能力;并用详实的案例呈现了基于循证思维的改进科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效果、效益,为推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娟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见微知著-论神经疾病护理科研选题创新》,从脑卒中入手,以小见大,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SCI知名期刊论文,分析了卒中护理科研的前沿和热点,展示了在互联网、移动医疗、5G通讯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卒中急救、卒中二级预防、医院-社区-家庭全程卒中健康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科技赋能、学科交叉、协同合作、开展护理科研”,为未来神经疾病护理科研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璐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神经科护理科研选题》,提出可从临床工作、文献分析、课题指南、国家政策确定选题来源,从临床护理技术、质控与培训、理论模型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确定选题范围,以类比思考、对立思考、转换思考、移植思考的方式确定选题策略,并用实例展示了神经科护理科研选题的技巧和艺术,对护理人员开展神经护理科研提供借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燕护士长汇报的题目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临床新进展》,阐述了基于循证的方法、进行神经重症患者气道管理质量改进的策略,以气道湿化、气管插管拔管为例,展示了神经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新进展,为减少气道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沈伟杰护士长汇报的题目是《小儿神经重症护理难点与对策》,阐述了小儿神经重症病情观察、小儿脑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感染、体位管理、头部压疮预防、抽搐护理的护理对策,提出了SMART管理,展示了小儿神经重症的护理实践创新,为小儿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借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许雅芳护士长汇报的题目是《健康坚韧性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残障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报告了华山神内护理团队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开展的调查研究及群体干预,阐释了健康坚韧性在患者残障与心理压力之间起的中介效应,展示了对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健康坚韧性的干预方案,以及在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干预奠定基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任学芳主任护师汇报的题目是《神经重症患者镇静与镇痛管理》,通过解读专家共识、阐述护理要点,从神经重症患者镇痛与镇静管理的重要性、评估工具、管理对策等方面阐述了神经重症患者镇痛与镇静的临床实践新进展,提出要关注患者的主诉,全面、动态评估疼痛,病房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多学科合作、积极镇痛;建立规范化、系统化、个体化的镇痛方案,为神经重症患者合理镇静镇痛提供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许珏凤护士长汇报的题目是《多模态影像融合指导下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手术管理》,从手术护理团队的五级长效管理模式、3D动画的术前宣教到术中管理,详细介绍了手术环境规范化布局、新型无菌屏障的建立、术中血压体温管理以及精密设备器械管理等等,展示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手术护理配合规范化流程,诠释了现代化手术护理模式,强调了专科护士在手术团队中作为合作者的重要性,为神经外科新型手术护理配合提供借鉴。

本次护理论坛内容精彩纷呈,学术交流氛围热烈,全方位探讨了神经疾病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临床实践的前沿和热点,期待本次论坛为各位同道架起沟通的桥梁,会后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为推进中国神经疾病护理专业发展贡献力量。

分会场七

功能神经外科论坛

2022年3月27日上午,首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线上论坛)分会场七--功能神经外科论坛顺利召开。当天的论坛主要包括神经调控、癫痫外科治疗以及周围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三部分。论坛延续26日运动障碍疾病论坛的会议形式,邀请国内神经外科专家,共同探讨疾病发生机制及干预措施,精彩纷呈。
第一节神经调控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潘力教授及胡杰教授主持。
首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做了题为“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张教授总结国内外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进展,重点介绍目前天坛医院在术中电生理监测及高场强磁共振兼容DBS治疗的相关经验,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DBS疗法的前沿总结。

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张黎教授重点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张教授详细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自然病程,针对不同发病阶段的病因,提出相应的治疗举措,引人深思。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王伟教授则重点介绍了“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研究进展和体会”。王伟教授详细介绍了强迫症的外科治疗的适应症以及DBS治疗的进展,并深入介绍了DBS靶点选择的考量,并通过开展临床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方面,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的胡永生教授作了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术治疗”的报道。胡教授就不同疼痛予以系统的探讨,分别介绍了MCS、SCS、DREZ等治疗方法在疼痛中的应用及疗效,为大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孙兵教授,以病例讨论的形式,重点介绍了“脊髓电刺激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孙教授分别就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及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疾病为例,通过具体的病例,详细阐述脊髓电刺激疗法的适应症及疗效,广受好评。
本次会议第二小节为癫痫专场,由来自清华长庚医院的刘兴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胡杰教授和陈亮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首先由来自三博脑科医院周健教授介绍了SEEG引导的热凝毁损的治疗经验。周教授介绍了三博脑科医院近10年来SEEG治疗的相关经验,深入浅出的阐述射频热凝毁损的适应症及其疗效,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胡杰教授作了“致痫网络分析在癫痫外科中价值”的报告。胡教授回顾了癫痫外科治疗的历史,介绍了致痫灶与致痫网络概念的转变,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为大家详尽的介绍了致痫网络在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引发深入思考。

紧接着,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张凯教授就MRI阴性的FCD病例,是否需要SEEG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张教授综合国内外权威文献,结合天坛医院的具体病例,为我们展示MRI阴性病灶的外科治疗策略,内容丰富。

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梁树立教授报告了“基因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内容。梁教授概述了癫痫相关病因学的诊断,介绍团队在基因相关癫痫领域的科研产出以及手术治疗的考量,为大家处理伴有基因异常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小节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的单永治教授。单教授结合宣武医院的具体病例,对岛叶癫的外科处理做了详尽汇报,重点对岛叶电极植入设计及热凝毁损等治疗方法的价值予以评述。本节结束后,诸位专家就癫痫外科治疗的相关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上午会议最后一部分为周围神经疾病相关外科治疗。首先由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于炎冰教授介绍了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外科治疗的相关经验。于教授概述了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治疗现状,介绍了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经验,并以实际病例向大家展示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适应症及疗效,并对手术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予以详细阐述。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如恩教授进一步深入的介绍了周围神经疾病的现状与展望。刘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简史,进一步介绍了发展周围神经疾病外科治疗渊源,以及开展周围神经外科治疗的现状和经验,为我们在周围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李世亭教授介绍了中重度面瘫的功能重建工作。李教授重点介绍听神经瘤患者面瘫的相关诊治,李教授通过具体病例的形式,介绍了听瘤术后面瘫患者经神经移植等一系列治疗方案,达到改善面容的目的,疗效显著。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胡杰教授就复发性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做了报告。本次报告中,胡教授详细综述了面神经相关解剖,通过回顾一组病例,探究面肌痉挛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的指出对应的策路,反响良好。

本次会议的最后一场报告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张文川教授,张教授就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张教授介绍了微血管减压、毁损等外科治疗方式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经验,提出多种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解除痛苦。最后,大会主席就大家关注的功能神经疾病相关议题与诸位讲者互动,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圆满结束。

分会场八

神经免疫/神经肌病论坛

2022年3月27日上午,首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线上论坛)分会场八--神经肌病论坛在全国神经免疫专业同行期待中顺利召开。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神经肌病亚专业组赵重波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并与卢家红教授参与各环节主持。坛主席赵重波教授对所有参与此次线上会议的听众表示欢迎,此论坛为疫情期间的肌病亚专科医生提供了线上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及知识更新的机会。

首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James F. Howard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以“Evolving Therapeu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为主题的讲座。Howard教授结合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介绍了补体抑制剂、FnRn拮抗剂、B细胞耗竭、CAR-T等治疗领域前沿探索,并对补体抑制、FcRn拮抗剂进行重点讲解。Howard教授着重提到补体抑制与FnRn拮抗疗法起效明显快于传统疗法,将影响未来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策略。交流环节中,赵重波教授与Howard教授对ADAPT研究中疗效持久性的可能机制、FcRn拮抗剂在重症肌无力不同治疗阶段的作用及补体抑制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实的探讨,讨论中两位教授提出不同治疗靶点除了在免疫网络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对神经肌肉接头起到重塑的作用,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教授为我们介绍了“眼咽远端肌病的研究进展及中国贡献”。王朝霞教授结合自身团队在眼咽远端肌病(OPDM)领域的工作经验与创新性成果,为我们阐述了她以OPDM遗传不稳定性为切入点、三代测序为突破口发现OPDM致病基因的过程,并介绍了目前已知的OPDM致病基因LRP12、GIPC1、NOTCH2NLC及RILPL1在中国患者中的分布及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王教授团队对OPDM遗传方式多变这一现象深入挖掘,发现精子生成时CGG扩增次数改变,并提出CGG扩增重复数存在一定发病阈值的理论。赵重波教授就OPDM不同基因型共享相似表型这一现象与王朝霞教授进行探讨,王教授提出OPDM致病基因CGG重复突变通过特殊翻译机制产生的毒性PolyG蛋白可能是导致相似表型的内在机制,而肌群的选择性受累及多系统受累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赵玉英教授就非翻译区序列编码蛋白的机制也与王朝霞教授进行了交流。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明生教授分享了“神经肌肉病的超声诊断原理和实践”。刘教授对肌肉超声成像的原理及神经肌肉超声与解剖结构及层次的对应进行了介绍。目前周围神经超声在临床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刘教授结合不同疾病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强调,周围神经超声需重点观察神经干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指导CIDP、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相较而言,肌肉超声方面仍有待拓展,刘教授介绍了现有肌肉超声诊断标准及超声在观察肌肉动态变化中的重要潜力。后续交流环节中,赵重波教授提出超声作为一种方便、经济的检测手段,对随访神经肌肉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并就超声在鉴别不同肌肉颤动形式上的价值向刘明生教授提问。刘教授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肌肉超声在明确颤动肌肉的分布、颤动的节律性、频率都具有优势。最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董继宏教授与刘教授交流了周围神经超声在不同疾病亚临床阶段的应用。

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赵玉英教授带来了“线粒体肌病的临床诊疗实践”的分享。赵玉英教授以线粒体病的临床异质性为线索,提示神经科临床工作者碰到不明原因的脑病、视力减退、肌病、周围神经病、高乳酸血症患者时要想到线粒体病的可能,并需要仔细询问临床、生化、影像及家族史找寻线粒体病的证据。赵教授提出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高度发达的当下,临床、病理、生化仍然是诊断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赵教授强调线粒体病是一种可治性疾病,尤其是单纯线粒体肌病、原发性辅酶Q10缺陷、MNGIE等,需为线粒体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之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朱雯华教授结合多年临床与肌肉病理工作经验,以“肌肉疾病临床和病理的整合及实例分析”为主题进行汇报。朱雯华教授以6个病理难以鉴别肌炎与肌营养不良的Dysferlinopathy病例,为我们昭示了由患者年龄、状态、病程、既往治疗、取材部位导致的“同病异像”现象,以及症状体征、病程、家族史、生化、影像在内的完整临床表型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价值。朱教授建议,当临床存在不典型表现时,怀疑肌炎的患者在病理染色时建议加染dysferlin染色,以避免漏诊、误诊。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董继宏教授分享了“重症肌无力妊娠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指导”的主题。在开放“三胎政策”的当下,越来越多育龄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妊娠相关咨询,因此董教授通过对重症肌无力进行了文献复习,总结了生育期女性重症肌无力的特征、妊娠和生产对重症肌无力的影响以及重症肌无力和药物对生育的影响。因为妊娠和分娩的并发症发生率与非重症肌无力人群相似,董继宏教授认为应当支持和鼓励重症肌无力女性生育,且应当提供规范、全面的孕前咨询和指导,包括孕前和孕期都必须持续对重症肌无力最佳、最安全的药物治疗,同时也建议患者采取自然分娩,而婴儿应在医院观察至少48小时,生育后母乳喂养是安全的选择。

最后,赵重波教授总结发言,本次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神经肌病分论坛中各位讲者分享了肌肉病理、肌肉超声、疾病治疗、妊娠管理、机制探索等多维度的最新进展,看到了国内外同道在肌病领域的可喜突破与出色工作。此次论坛互动及讨论热烈,线上累积观看人次达到2万余人,会议圆满结束。

分会场九(上)

细胞基因治疗方兴未艾

在第九分会场--细胞基因治疗方兴未艾论坛上,10多位国内细胞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领域前沿的专家共襄盛会,本论坛由朱剑虹教授、肖啸教授、管阳太教授、栾佐教授共同主持,就该领域的最新热点聚焦细胞、基因治疗前沿关键技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等。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技术上,相互利用,融合发展,抱团前进,形成趋势。本次论坛有多项前沿技术研究进展汇报,包括神经干细胞治疗研究、工程化细胞合成治疗技术、iPSC和MSC细胞的疾病治疗研究、帕金森病个体化细胞治疗、以及生物支架材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
本论坛上半节由管阳太教授和栾佐教授主持,开场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包新杰教授,带来的讲课题目为《人源神经干细胞经鼻粘膜途径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1年随访结果)》。包教授给大家全面详细的介绍了此临床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让帕金森病的患者治疗途径增加一条新的选择。

第二位讲课老师是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双聘教授——宋彬教授,她授课的题目是《帕金森病细胞治疗新思考(iPSC治疗)》,从另一个科学角度给大家讲解了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思考,为建立新的iPSC重编程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方法体系提供很好的研究基础。

第三位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管阳太教授,带来的授课题目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这项由仁济医院管教授团队牵头的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项目,使用的干细胞来源于脐带,排异性小,且避免了伦理问题。该研究的结果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预计要经过3年左右的临床试验后,最终造福广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

第四位专家是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儿科的栾佐教授,他的授课题目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其后遗症——从基础走向临床》。栾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一方面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与观察,另一方面进行进一步细胞与动物的实验,不断改进细胞移植技术,提高临床移植效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建立了完善的病情跟踪回访体系。为新生儿脑损伤细胞治疗开展了新的技术,给患儿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上半节最后一位专家是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皮层发育研究组组长黄薇教授,她的授课题目为《人类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与大脑皮层白质扩张》,虽然黄教授授课内容是一项基础科学研究,但是对人脑肿瘤和大脑发育临床疾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探索人类大脑特有的或富集的干细胞类型,并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分裂、分化和迁移特性。以及研究大脑皮层畸形相关精神类疾病的致病机理,探索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治疗方法以防治疾病和改善病人预后。
下半节论坛由朱剑虹教授和肖啸教授主持,肖啸教授因个人原因请他团队的程诚博士代主持和代为汇报授课。

下半节第一位授课专家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朱剑虹教授,题目为《工程细胞合成生物技术与细胞治疗应用研究》。工程细胞研究为细胞治疗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治疗途径,我们的靶向血管内皮工程细胞将为实体肿瘤、脑外伤、脑卒中、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治疗提供多种应用工具。目前安全且低成本的合成细胞生物学研究正方兴未艾,工程细胞将为细胞治疗开辟多样性应用途径。

紧接着是来自朱剑虹教授团队的李天文博士,汇报题目为《基因编辑技术与工程细胞研究探索》。李博士汇报的研究内容是朱教授团队的工程细胞的延伸研究,创新性的将工程细胞与基因编辑结合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赋予神经干细胞以synnotch调节系统,使得神经干细胞不仅可以发挥替代修复作用,还可以抑制局部神经毒性胶质细胞的产生,实现神经修复目的。

第三位专家是来自肖啸教授团队的程诚博士,程博士来自信念医药公司,负责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管线的研发工作,授课题目为《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肖啸教授、程博士团队从事基因治疗药物及其载体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拥有超过35年的AAV基因治疗行业研发和转化经验。对于罕见病、老年退行性疾病、重大疾病患者等多个治疗领域开展研究,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进入IND申报和临床验证阶段,从而通过稳定、安全的基因治疗药物最终造福于患者。

第四位授课专家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王霄汉教授,题目为《回顾与展望》。王教授专注于内耳听力损伤等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生物技术,以国际前沿的双AAV基因递送、基因编辑和类器官三大平台,针对感音神经性耳聋,开发基因递送、基因编辑和内耳毛细胞再生药物听觉神经科学和内耳基因治疗研究,从而开发出新的针对某些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治疗药物。

第五位专家是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靳令经教授,授课题目为《干细胞治疗早发型帕金森病研究》。靳教授就他牵头的“人源神经干细胞治疗早发型帕金森病伴运动并发症的安全性与初步有效性评价”临床研究项目进行汇报,该项研究是我国首个完成的神经干细胞备案临床研究项目,也是世界首个完成的干细胞经鼻腔给药治疗早发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本论坛最后一位专家是来自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的夏鹤春教授,他授课的题目为《生物支架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临床初步研究》。夏教授团队与宁夏人类干细胞研究所团队以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教授团队精密协作,经过6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成功为“颈椎骨折、颈髓损伤并双下肢完全瘫痪”患者,实施了“神经胶原支架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是国内西北地区首例该类型手术,也为团队今后开展该类型手术相关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多数干细胞临床研究还处于临床Ⅰ、Ⅱ期阶段,有很多临床研究失败或终止,有些研究缺乏足够的临床前数据,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来为干细胞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机制研究支持。干细胞因其易于分离和扩增,能够异体移植和跨越具有趋向性,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在多项研究结果中已经也得到广泛证实,一些临床试验结果也为其实现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今后将为临床神经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选择和新的思路,造福人民健康。

分会场九(下)

神经疾病青年论坛

2022年3月27日下午,首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线上论坛)分会场九--神经疾病青年论坛顺利召开。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陈亮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施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程忻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杨辉教授参与各环节主持。

首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紫豪教授给大家带来的“脑小血管病的7T高分辨神经血管影像研究进展”报告。张紫豪教授从脑小血管病临床上的影像学可视化的需求出发,结合7T MRS,利用TOF-MRA分析豆纹动脉的形态改变,PC-MRA定量豆纹动脉的血流速度,QSM对静脉血的磁敏感系数的定量。张教授的研究为直接从高分辨率观测脑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前提,多模态成像技术和定量化的分析为脑小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指标。交流环节,陈亮教授围绕7T核磁的小血管的成像技术上与张紫豪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随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罡教授给大家带来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转化医学研究-AMPA受体的可能机制”报告。陈罡教授从脑卒中的临床研究问题出发,发现节律可能是造成临床试验与实验动物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陈罡教授从AMPA受体的转运出发,结合细胞自噬,提出AMPA受体GluA1通过自噬参与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在脑缺血病人中,陈教授研究发现SYT3表达升高,且高表达SYT3会加剧缺血的不良后果。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缺血之后,SYT3和GluA2互作增强,敲低SYT3可以促进保护效果,最后利用SYT3转基因小鼠,从动物模型上,验证抑制SYT3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施炜教授对报告进行总结。

接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亮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岩斜脑膜瘤术后三叉神经功能评估与随访分析”报告。王亮教授结合临床,分析了三叉神经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是否有口周疱疹以及海绵窦是否侵袭等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眼部并发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有两类,干眼症和神经性的角膜炎。王教授提出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几点建议:保护岩浅大神经,保护三叉神经眼支。最后通过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病例进行汇报,提出三叉神经功能障碍是岩斜区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通过长期、定时的神经外科、眼科和口腔科联合门诊有助于改善三叉神经功能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后,陈亮教授从临床手术角度,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李郁欣教授带来“当神经影像遇上AI”的报告。首先,李教授介绍了AI应用于临床的的进展,报告从AI医学影像伦理:从原则到落地;医学影像数据:保质保量重安全;临床实践探索:科研与转化并举三方面进行了汇报。基于个体差异和图像处理的差异,提出通过开展多中心合作和利用公共数据库,保证数据数量。通过规范化图像预处理,对图像进行精准分割保证数据质量。通过基于颅内肿瘤、PD和动脉瘤的AI影像诊断的临床转化应用进行汇报。最后,李教授建议,我们要进行医工结合,从临床出发,在临床验证,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服务与临床。施炜教授从脑肿瘤模型鉴别的准确性上与李教授进行了探讨。
在第二节会议上,主要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程忻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杨辉教授来主持。

首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熊伟教授带来了“溶酶体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的报告。熊伟教授团队联合仓春蕾教授合作团队,合作开发了单溶酶体代谢组学检测新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代谢物分析,熊教授团队实现了基于单个溶酶体代谢组学信息的溶酶体分型,成功将细胞内溶酶体分为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发现了衰老过程中不同类型溶酶体代谢变化的特征,该研究为衰老的研究以及针对延缓衰老的新靶标提供新的思路。报告后,杨辉教授从细胞内溶酶体异质性以及不同来源的溶酶体代谢特征等方面与熊伟教授进行了讨论。

接着,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胡霁教授给大家带来“应激:从行为到免疫”的报告。胡教授专注于解析压力和奖赏的神经回路。胡教授研究发现促室旁核(PVN)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通过整合奖赏和应激信号来调节适应性应激反应。胡教授还发现PVN和CeA CRH神经元是小鼠脑-脾通路的中心,适度应激可通过其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这些知识可以为开发新的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策略提供指导。程忻教授与胡霁教授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应激相关免疫调节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竞教授带来了“神经-代谢-免疫调控”交叉研究报告。神经元细胞的轴突退行性病变(axon degeneration)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虽然已有研究揭示了轴突退行性病变的分子信号机制,但是这一神经病理过程与代谢疾病的关联则有待阐明。杨教授通过整合先进的全组织三维成像技术、人类临床样本、动物疾病模型等多种手段,在领域中首次发现肥胖症等代谢疾病条件下,肝脏内存在交感神经退行性病变现象。这一独特的病理过程依赖于SARM1信号通路,且与神经元细胞内的NAD+水平直接相关。不仅如此,肝脏内交感神经退行性病变引起局部炎症加剧,进而导致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这些结果揭示了代谢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内在关联,开拓了神经-代谢-免疫调控的新视角。报告后,杨辉教授与杨竞教授从中枢神经调控外周代谢免疫的角度,探讨是否可以在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中进行应用。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杨辉教授带来了“基于免疫代谢调控的胶质瘤基础与转化研究”的报告。杨教授从胶质瘤的两大重要特征-代谢异常和免疫逃逸出发,首先详细介绍代谢酶IDH1突变,通过积累代谢物2HG,并竞争性抑制DNA去甲基化酶TET,通过引起高甲基化状态,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随后,结合IDH突变病人预后较好这一临床特征,介绍通过改进实验室代谢物检测方法,建立了适合于临床的术中代谢物2HG快速检测方法,显示了IDH突变相关特征可用于临床诊断。另外,由于胶质瘤免疫状态“冷”,杨辉教授结合自己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基于天然免疫DNA通路的调节,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方式,来促进免疫治疗。

基础研究依赖于基础的突破,也需要结合临床问题,才能更好的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会后,程忻教授和杨辉教授从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等角度进行了总结。

分会场十一

中枢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讨论

2022年3月27日,第一届华山国际神经疾病大会第十一分会场,召开了中枢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讨论专场。共有近30家单位的100余名教授上线参与,线上观看人次当日总计高达1.3w。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表示希望通过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加强各单位和学科之间的连结,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共同努力提高脑胶质瘤的诊治水平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元相教授表示在防疫工作严峻的当下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线上相聚。他表示此次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联盟”和“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成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福建省脑胶质瘤MDT专家联盟”,将在福建省开展同质化的技术推广、病例会诊、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等工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例


病例是一名44岁男性,因“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饮水呛咳1周”入院,术前增强MRI提示占位位于左侧脑干伴显著均匀强化,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肿瘤切除,术中肿瘤大部分全切,术后病理诊断考虑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改变,WHO Ⅲ级,分子病理MGMT(+)、IDH(-)、Ki67约50%,患者术后2月随访时肿瘤复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MDT团队主持讨论,MDT讨论后建议完善进一步病理检查,包括表观遗传学等检查,以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同时因MGMT(+),建议继续替莫唑胺治疗,必要时可增加瑞格非尼化疗。

福建肿瘤医院病例


病例是一名7岁女童,因“头晕、行走不稳1月”入院,磁共振提示脑干及左侧小脑异常信号,考虑弥漫中线胶质瘤,遂行立体定向穿刺,病理诊断为“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WHO 4级”,明确病理性质后行1.8Gy/30f放疗,放疗3月后病情进展,患者嗜睡,再次入院后MRI提示脑干弥漫中线胶质瘤放疗后残留并脑膜播散,不除外脊膜播散,行再程同步放化疗(95%PTV照射5040cGy/28f+替莫唑胺)后病情暂时缓解,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MDT团队主持讨论,MDT讨论后建议可接受伽马刀等副作用较少的技术行再程放疗,暂无使用奥拉帕尼化疗指征。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例


病例是一名35岁女性,2013年8月因“反复抽搐5月”入院手术,病理诊断为弥漫型星形胶质瘤 (WHO Ⅱ级),术后50Gy放疗,2020年8月出现右侧肢体进行性无力、语言功能障碍,住院再次手术治疗,术中肿瘤全切,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分子病理IDH(+)、MGMT(+)、Ki67约85%,术后予替莫唑胺5/28方案口服化疗。2021年7月患者突发四肢抽搐,复查磁共振提示肿瘤原位复发,予第三次手术,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术后予替莫唑胺剂量密集型方案(150mg/m²,d1-7,d15-22,d28)化疗+光子(50Gy/25f)联合碳离子(24.8Gy/8f)放疗,2021月12月17日启用后替莫唑胺剂量密集型方案+阿帕替尼(250mg qod)化疗,患者至今恢复可,未见复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主持讨论,MDT讨论后同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方案,同时指出最后一次病理诊断按2021WHO指南,最新的命名方式为弥漫星形胶质细胞瘤,IDH(+),WHO 4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例


病例是一名15岁男性,因“突发一过性意识障碍伴全身抽搐2小时”入院,术前增强MRI提示占位位于左侧颞叶伴轻度强化、大部分钙化,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及黄荧光显影辅助下左颞叶病变切除术,术中肿瘤全切,术后病理诊断考虑为具有少突胶质瘤特征及簇状核的弥漫性胶质神经元肿瘤(DGONC)可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MDT团队主持讨论,MDT讨论后建议完善甲基化检测以明确最终诊断,完善全脊髓磁共振检查,考虑患者年龄较小,建议暂缓放化疗,密切随访,若肿瘤复发需进行化疗,可考虑拉洛替尼、恩曲替尼。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表示在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的指导下,需要加强胶质瘤病理整合诊断的规则统一,首先要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内制定并推广统一的标准,需要结合影像、组织学、从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到表观遗传学甲基化到全基因组甲基化等。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江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朴月善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均表示会全力支持推进胶质瘤病理整合诊断规则的统一。期待未来通过更严谨的诊疗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识别二维码,观看精彩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