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史玉泉教授,传承他的创新精神
来源:2023-06-22
史玉泉教授有一句名言,就是恪守“创新、敬业、刻苦、勤奋”的原则,不断开展创造性的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几十年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将新中国的神经外科推向世界医学界之巅峰。
史玉泉医师1919年6月出生在书香名第的知识分子大家庭,祖父是清末派往国外留学的百名青年之一,父亲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优良的家庭教育和氛围,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倍感温馨和睦。九个兄弟都好学上进,考入名牌大学深造。他1932年在上海小学毕业后进入一所私立教会中学,1938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因抗日战争,他与同学辗转一个月,到达重庆上海医学院校部。在重庆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还不时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但能聆听很多国内很有名望的教授,如沈克非、王鹏万、杨国亮和谷镜汧等的直接授课,获益非浅。
抗战胜利后,史玉泉医师回到上海,在中山医院沈克非教授带教下参加许多高难度的腹部手术,如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认真总结手术效果;作为论文的作者之一,文章发表在《中华外科学杂志》外文版。在沈克非、黄家驷和崔之义等著名外科专家的指导下,年轻的史玉泉医生事业上飞速进步。
1950年沈克非教授主持一例颅内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史玉泉医师争取到作为沈教授的助手参加新中国第一例脑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病人术后恢复较快,使采访的记者都感到惊奇。从此,史玉泉医师踏上一条充满坎坷崎岖的道路——开创我国神经外科的创新之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内长期战乱造成各个方面的落后,国外西方国家对我国执行经济、金融、科学技术和信息封锁政策;要建立一个新兴的科室,谈何容易!
1952年史玉泉和朱祯卿医师一起建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从史玉泉、朱祯卿两位医师和几张床位起步,经几十年后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以后,史玉泉教授担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浸透史教授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史教授艰苦创业的精神、高超精湛的医术、极端负责的态度以及甘为人梯的品德,是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史玉泉医师在我国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首先,在颅脑损伤方面:在朝鲜战争时期,史医师到安徽省蚌埠市、东北长春及牡丹江等地治疗患颅内脓肿及颅内异物的志愿军伤员。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抗美援朝工作结束后,他在为医专班医生讲授颅脑损伤诊断时,认为把颅脑损伤分为脑震荡、脑挫裂伤和脑压迫症三类过于简单。因为颅脑损伤是一种复杂的、进行性改变的损伤。他设想将颅脑损伤按其轻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采用1级、2级、3级和4级表示更为确切。在1958年撰写《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定级标准的建议》,1972年出版《颅脑损伤基本知识》发展了对颅脑损伤的理论。
在开展颅脑手术的初期,术后出血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大问题,当时没有双极电凝止血的设备,采用单极直流电灼器,止不住血。用银夹止血也很困难。沈克非教授在国外杂志上看到外科手术中使用淀粉海绵止血的文章。他的启发下,史玉泉医师研制淀粉海绵。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动物实验,终于制成;以后又改进成为明胶海绵,对颅内手术的止血更有效。
在朝鲜前线山区,很多志愿军战士吃了喇蛄后,得肺吸虫病;不少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肺吸虫病的战士集中在浙江绍兴的几所康复医院治疗,史玉泉医师去参加诊治。部分病人转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做颅内病灶切除。此时,国外医学界长期以来认为肺吸虫病脑部病变是虫卵栓塞所引起,而史玉泉医师通过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类型、成虫在体内的爬行径路、治疗以及预后等全面研究,指出脑部病变是成虫在宿主体内爬行入颅后形成的,澄清重要概念。1965年我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大学三年级读《寄生虫病学》时,老师告诉我们,肺吸虫成虫在人体内通过组织器官间爬行到颅内,感到很惊讶。直到学习史玉泉教授的文章后,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传播过程竟是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发现的。
1954年,卫生部确定华山医院为神经外科医师的进修和颅脑损伤学习班的举办单位。学员来自在全国各地,很多学员通过学习班成为当地神经外科创建人或学科带头人。
1956年,史玉泉医师晋升为副教授。在此期间,史教授先后开展大脑半球切除、颞前叶切除治疗颞叶癫痫以及开颅丝线套扎法治疗颅内动脉瘤。他最早在国内开展这三种手术,填补国内空白。在功能神经方面,抗美援朝时,创造性地用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解除截肢伤员的疼痛。以后,研究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也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
史教授坚持对事业的追求,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国外的专业进展。想方设法从杂志或专业书籍中寻找开展颅脑手术需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的图谱,与手术器械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制。1970年,与上海手术医疗器械一厂合作仿制日本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一次偶然的机会,史教授在别人准备丢弃的资料中得到手术显微镜的图片,立即与上海光学仪器厂合作,成功制造一架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这些设备,为华山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史教授在做神经系统检查和诊断时体会到,临床上凭神经科医生用手扳动患者的肢体检查肌力和肌张力、用叩诊锤敲打来判断腱反射,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没有确切的客观指标。因此,与工厂技术人员研制一种新的检查仪器——加速度计(又称位移记录仪器),记录各种腱反射活动、不自主运动、肌阵挛、小脑体征、头部的摆动、颈项肌群抽动等曲线图形,使临床神经病学的检查得以量化,检查结果可以客观地长久保存。但是这一套具有创新性的检查仪器,不幸在医院里遗失;这是重大的损失。
“文革”结束后,1978年,史教授评为正教授,1980年,史教授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华山医院和其他医疗单位的学术骨干,有的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他成功组装颅内压监护仪。招收多名硕士研究生,分别研究颅内压增高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影响。他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把切除的病变标本制成立体的脑AVM注塑模型。通过对一百多个注塑模型的观察,根据不同的形态分成几种AVM病理类型。当时国际上对脑AVM尚没有统一的临床分级标准,史教授根据AVM的大小、部位的深浅、病变所处位置的脑功能重要性以及供应动脉与引流静脉等四项指标制订一套临床四级评分法。并总结AVM显微手术的经验,做到手术中出血少,脑组织损伤小,脑功能保护好,全切除率高和死亡率低的效果;当时几百例患者死亡率仅0.5,可以说是创国际记录。
为跟上国际学术发展的步伐,方便国内外学术交流,史玉泉教授在上海外科学会的基础上,创建中华医学会上海市神经外科分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比北京市神经外科分会成立早二、三年。史教授提出分会的遵循原则:将上海的神经外科分为四大块,一医系统、二医系统、市卫生局系统以及二军大系统。为达到公平合理,互惠互助,分会主任委员应由各大块轮流担任。这是学术公平思想的体现。
在发展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同时,史教授帮助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上海纺织局第二医院建立和发展神经外科,并长期担任华东医院医学顾问。
1980年,WHO的神经科学计划访华团来华山医院参观考察后,选定华山医院作为“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研究与人员培训协作单位”,并指定史玉泉教授为该协作单位的主要研究员和WHO神经科学组的专家咨询组成员。在担任专家咨询服务的6年时间里,史教授为WHO的神经科学组提供过我国抗癫痫病的药物治疗近况,协助出版世界各国的神经外科名册录,并审核我国的神经外科医师名单。此后,WHO邀请史教授参加“神经节苷脂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病变”的跨国际性研究。在史玉泉教授的主持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开展颅内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因此,自1978年以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不断获得国家级、部委级和市级多项科技成果奖。
1984年,当时的华山医院领导班子陈公白院长对医院的科室领导进行调整,免去史玉泉教授的神经外科主任职务以及蒋大介教授和杨德泰教授的神经外科副主任的职务;任命周良辅为神经外科主任和徐启武为神经外科副主任。此时史教授、蒋教授和杨教授在没有行政职务的情况下,与以前一样门诊、查房、手术,配合新的领导班子工作。我是1979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成为史玉泉教授的学生,跟随他努力学习和工作,学到不少知识。1994年陈星荣院长提携我为神经外科副主任。
1989年6月,史教授70岁退休。史玉泉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对祖国医学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攀登着一个又一个神经外科专业高峰。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把全部热情和才智都贡献给前所未有的事业,深受病人的爱戴与尊敬,也赢得同行同辈由衷的称道和景仰。他治学严谨求实、待人谦逊、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病人满腔热情、对事业不懈追求,给学生树立光辉榜样。我们作为后辈要传承他的创新精神,为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努力工作。
陈衔城
2023年6月15日